
张洋,2014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2015年-2020年,分别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和韦恩州立大学尤金-阿普尔鲍姆药物与健康科学学院药物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2010年12月,以“海外人才”被引进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担任“代谢性肝病分子机制、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团队的PI;科研期间分别在Journal of Hepatology (30.083/Q1, 封面文章)、Hepatology (17.298/Q1)、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2.096/Q1)、Frontiers in Immunology (8.786/Q1)等杂志共发表研究性SCI论文4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21-202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2024)、重大专项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子课题等科研课题共计7项,参与20余项国内和美国NIH基金项目;2020年获美国肝病研究协会颁发的“基础科学早期职业研究者奖”、2022年获“海外高层人才项目”资助;已获授权专利两项;目前,担任BMC Gastroenterology、Journal of Immunology Research、Scientific Report、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等杂志审稿人。
在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0627),项目负责人,55 万元,起止年限:2021年-2024年。
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22090),项目负责人,20万元起止年限:2022.1-2024.12。
3. 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肝病研究所四批试点-肝病合并感染的分子诊断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子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2021年-2023年.
4. 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肝病研究所-自免肝和代谢性肝病发病机制及诊断标志物研发平台,子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2021年-2022年。
5. 北京市肝病研究所基金(PI团队),主持,项目负责人,起止年限:2021年-2022年。
主要原创性研究工作成果:
(1). 遗传性脂肪肝病与肥胖和糖尿病因果关系的研究:遗传因子PNPLA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I148M与脂肪肝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是目前发现的肝病最强遗传因子。在本工作中我们使用了迄今为止最大的GWAS数据 (UK BioBank),通过双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 (MR) 分析,对PNPLA3驱动的遗传性脂肪肝病 (NAFLD),T2D和肥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人源PNPLA3-I148I (野生型)和PNPLA3-I148M转基因小鼠,分别构建了非酒精性脂肪肝 (NASL) 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NASH) 小鼠模型,对其导致的遗传性肝病与肥胖和糖尿病之间因果关系进行了深入的体内外研究。该研究的结果和亮点是首次提出NAFLD至少存在两种亚型:1.“遗传性NAFLD”,其特点为是中央脂肪沉积、I型糖尿病症状和正常/低的血脂水平。2.“代谢性NAFLD”,是糖尿病和/或肥胖症的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在临床上区分这两种亚型,对于精确治疗NAFLD / NASH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意义。该项研究工作得到Journal of Hepatology(IF:30)编辑部的高度评价,并于2020年作为封面文章正式发表。
(2). 咖啡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风险的研究: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咖啡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风险具有保护作用。在本工作中我们使用与咖啡相关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作为遗传工具,利用GWAS数据 (UK BioBank),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MR)方法对咖啡与NAFLD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咖啡对NAFLD保护作用的趋势不显著,二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该工作为阐明环境因素和脂肪肝病之间联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基础,部分结果已在营养学的专业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发表第一作者文章一篇。
(3). PNPLA3 I148M基因多态性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肠道和肝脏之间的双向关系已被证明可以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生发展。而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处于肝-肠循环的联系中心,反映了饮食,环境因素和宿主遗传学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人源化转基因小鼠模型中,探讨PNPLA3 I148M基因多态性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和内在分子机制。采用人PNPLA3-I148I和PNPLA3-I148M转基因小鼠,构建NASH小鼠模型,收集粪便样品,进行16S rRNA测序。同时,分别对肝脏及肠组织的相关因子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hPNPLA3-148I对照相比,hPNPLA3-148M小鼠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组成、门、科、属、种等和肠肝循环的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均有显著改变(未发表文章)。该工作为阐明遗传因子驱动脂肪肝病和肠道菌群之间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在2020年10月获美国肝病协会颁发的“基础科学早期职业研究者奖”。
(4). 转录因子FOXO 1/3/4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功能的研究:FOXO转录因子家族参与了维持糖和脂质代谢的稳态平衡,但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发展中的功能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FOXO 1/3/4肝脏特异性敲除小鼠,通过不同高脂饮食构建了脂肪肝的小鼠模型,并对FOXO1/3/4在脂肪肝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野生小鼠相比,高蔗糖高脂饮食可诱导Foxo1/3/4敲除小鼠发生严重的肝脂肪变性。而高胆固醇高脂饮食可以诱导敲除小鼠发展为更严重的肝纤维化。在分子水平上,肝脏FOXO 1/3/4缺失导致Emr1、Ccl2、Col1a1、Tgfb、Pdgfrb和Timp1等炎症和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显著增加。以上研究证明FOXO家族转录因子在饮食诱导的脂肪肝病中发挥中重要的保护作用,同时为更好的理解NAFLD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进展提供了研究基础。上述工作结果发表SCI论文一篇。
(5). 表观遗传因子Sirt6在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功能的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组织特异性Sirt6基因敲除小鼠和转基因过表达小鼠,分别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对Sirt6的肝病保护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Sirt6可以负调控TGFβ/Smad3信号通路。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在肝星状细胞中Sirt6和Smad3存在蛋白质相互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irt6可以使Smad3关键赖氨酸位点K333和K378去乙酰化,从而降低了Smad3的转录活性。在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中,我们发现Sirt6敲除小鼠发展为严重的肝损伤,其肝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表明Sirt6可以通过调控金属硫蛋白1和2(Mt1和Mt2)的表达,减少肝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而在酒精性脂肪肝中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上述研究工作分别在2019年和2020年发表在肝病研究的主要刊物Journal of Hepatology和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6). Sestrin 3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保护机制的研究:Sestrin 3 (Sesn3)属于Sestrin蛋白家族成员,在抗氧化应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信号途径中扮演关键作用。然而,Sesn3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研究,其对NASH的影响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Sesn3敲除和肝脏特异性转基因小鼠,对其在肝纤维化中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esn3基因敲除小鼠可以发展为严重的NASH表型,其特征是肝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而Sesn3转基因小鼠并不会诱导NASH的发生。进一步研究表明Sesn3可以通过与Smad7的相互作用抑制而TGF-β受体,并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和胞质内滞留直接抑制Smad3功能。上述工作证明,Sensn3可以通过抑制TGF-β/Smad3信号通路在NASH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该研究成果已在肝病研究的主要刊物Hepatology上发表论文一篇。
(7). 肝病保护因子Sesn3基因转录调控因子的研究:在本项目中,我们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了人Sesn3基因的潜在转录因子,并采用CRISPR/Cas9技术和染色质免疫沉淀在细胞水平进行了验证。该工作为阐明Sesn3在肝病中保护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研究成果发表SCI文章一篇。
(8). 自身免疫性疾病靶向药物依博素的研究:
该研究为本人在出国前所从事的靶点药物相关工作,通过该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和相关研究技术方法,为目前研究方向“早期诊断标志物和靶向药物的研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体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如下:
依博素是一种由链霉菌139分泌的新型胞外多糖药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CIA)的体内研究中,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有望发展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在该研究中,本人参与了构建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筛选模型,并通过筛选得到候选药物依博素。此外,本人先后参加了依博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功能的鉴定、体内外抗炎机制和临床前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初步阐明了依博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功能,主要的合成途径和抗炎分子机制,同时完成临床前研究并申报临床研究。
主要成就:
A. 获奖:而“以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受体为靶位的受体拮抗剂筛选模型构建及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五获奖人;
B. 授权专利两项;
C. 发表文章:研究成果发表SCI和中文核心期刊文章共20余篇,本人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国内核心期刊二篇。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