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执行副会长等。他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是科技部“十二五”脑血管病、“十三五”重大慢病和“十四五”常见多发病战略规划专家组组长,是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在脑血管病领域取得了多项系统性、原创性成果:首创脑血管病治疗的CHANCE新方法,突破了国际指南禁区,成为此类脑血管病治疗的国际最高标准,研究成果入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13年度国际医学领域重大进展”和《柳叶刀神经病学》(Lancet Neurology)“国际脑血管病领域年度八大进展”;创立脑血管病精准治疗新方案,开启精准治疗新时代,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入选Nature Reviews Neurology“脑血管病领域2016年度五大进展”;研发成套质量改进新技术,降低复发致残却花费零增加。目前已在NEJM、JAMA、《英国医学杂志》(BMJ)等发表SCI论文超过300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2000,他引超过5700次。王拥军还入选“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北京学者”等计划,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省部级一等奖3项,同时获得首批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和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
1. 创立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短程双通道双效应联合治疗方案,改写了多国指南和临床实践
高复发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的世界难题,但各国指南推荐的阿司匹林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有限,而叠加其他药物的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均因无效或增加严重出血风险而失败,因此联合治疗曾被国际指南禁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王拥军发现vWF凝血因子及hsCRP等炎性标志物是影响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因素,并结合临床和研究数据再分析,提出了阿司匹林叠加氯吡格雷的短程双通道双效应联合治疗方案(即CHANCE方案)。经5170例受试者的临床试验证实,该方案可使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复发风险相对下降32%,且不增加出血风险(NEJM,2013),解决了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联合用药的临床难题,以最高级别推荐改写了我国和美、加等多国脑血管病临床指南。该方案被写入美国执业医师考试教材和经典专著,并入选NEJM“2013年度国际医学领域重大进展”和Lancet Neurology“脑血管病治疗领域年度新进展”。2020年,世界卒中组织主席Marc Fisher教授评价CHANCE方案为过去十年国际脑血管病领域三大突破性进展之一,欧洲药品管理局将该方案作为核心依据拓展了氯吡格雷主适应症。
经进一步随访发现,使用CHANCE方案降低复发的临床疗效可长达1年(Circulation,2015),与此同时,该方案还可显著降低致残风险。著名神经病学家Alderazi Yazan J教授认为“CHANCE方案是改善患者临床结局的契机”。王拥军因此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得国家药物发明专利1项并实现产业转化。
2. 系统研究了联合治疗中氯吡格雷疗效的药物基因组学,创立了精准医疗方案
王拥军应用药物基因组学技术对联合治疗药物相关的9个基因28个位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3个基因的相关位点与CHANCE方案疗效显著相关,分别为影响氯吡格雷吸收或代谢的关键基因ABCB1、CYP2C19和F2R。其中影响吸收的ABCB1在基因型为-154TT和3435CC时,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联合治疗可使复发风险相对下降51%(JAMA Neurology,2019)。耶鲁大学医学院神经科主任Benjamin George专题述评该发现“是向精准医疗迈进的重要一步”。
当影响氯吡格雷代谢的CYP2C19在基因型为*1/*1时,则联合治疗可使复发风险相对下降49%(JAMA,2016),该成果入选Nature Reviews Neurology“2016年全球脑血管病领域五大进展”。影响氯吡格雷代谢的另一基因F2R在基因型为AT或TT时, 联合治疗同样使复发风险显著下降(Neurology,2021)。马里兰大学神经病学家John W. Cole同期述评认为,该发现“推动精准医疗走向新阶段”。他还发现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数量与氯吡格雷疗效呈明显的反向“量效关系”(Circulation,2017)。欧洲临床药理学和治疗学会主席 Simon教授同期述评认为,这一研究“证实了CYP2C19基因多态性在氯吡格雷预防脑血管病复发中的关键性作用”。上述成果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引用,成为其修订氯吡格雷药物说明书的重要支持数据。针对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人群,王拥军提出了“绕行基因”的替格瑞洛替代治疗方案,该方案可显著抑制血小板活性,使抗血小板疗效提升60%(BMJ,2019),临床复发率相对降低23%(NEJM,2021)。他因此受BMJ邀请牵头撰写抗血小板治疗的国际专家共识。
3. 创建了推动指南向临床实践转化的新策略,研发了针对新靶点的创新药物
针对部分患者无法从已有治疗手段获益的临床难题,王拥军开展了31个省份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医疗质量研究,发现了指南推荐的溶栓和抗凝等治疗手段临床执行率低,找到了指南向临床实践转化不畅的症结(Circulation,2017),创建了基于整合临床路径、持续质量改进和大数据监测与反馈的推动转化的“金桥”策略。经整群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该策略可使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等血管事件相对下降28%(JAMA,2018)。加拿大国家指南制定者Michael D. Hill教授同期专题述评,认为该策略“是基于循证证据的医疗质量改进的最佳代表”,“金桥”策略核心内容被作为最高级别推荐写入《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上述成果使他在2020年度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经规范治疗后仍有残余复发的问题,他用时10余年建立了超过6万人的国家脑血管病队列,发现与国际普遍认为的“颅外动脉狭窄”是脑血管病主要病因不同,中国人脑血管病的最主要致病基础是“颅内动脉狭窄”(Stroke,2014),这也是残余复发的重要原因。他和他的团队还在代表队列中测定全基因组、蛋白组、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等的基础上,利用跨组学整合分析进一步发现了PDE3A基因位点等靶点与残余复发相关,研发了新型PDE3A抑制剂并实现产业转化。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