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曾公派日本国际医疗福祉大学任康复系助理教授、在市川病院康复科工作。从事神经内科、神经康复、骨科康复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脊柱脊髓损伤的综合康复,在脊髓损伤后肠道膀胱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痉挛、神经痛等并发症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诊疗范围包括:创伤性与非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等康复。参编或参译:《脊髓医学》第三版、《儿童和青少年脊髓损伤》、《残疾预防与控制•脊柱》、《康复护理》等专著,《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评估、治疗与康复》、《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临床实践指南》、《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的系统管理及常见并发症处理专家共识》等。学术任职:中国康复医学会循证康复专委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委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残疾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青委、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康复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参加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主持北京市首特课题、局级课题2项。曾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奖三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个人”、“先进个人”等。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 82271433,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活化和组蛋白乙酰化研究短链脂肪酸调节CD4+T细胞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的机制,2023-01-01 至 2026-12-31,52万,在研, 参与。
2)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首都临床特色诊疗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课题,Z171100001017076,脊髓损伤住院康复人群临床因素和尿道微生物组对复发性泌尿系感染临床预警作用的队列研究,2022-11至2025-11,35万,在研,主持。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F0301104,冬奥运动损伤康复诊疗体系建立及绿色通道示范,2018-8至2022-6,381.00万,结题,参与。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0979,CircRNA-Nalcn内源性竞争miR-223-3p上调靶基因Hsp90b1通过调控Akt通路抑制脊髓损伤诱导的脊髓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2019-1至2022-12,61万,结题,参与。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2164,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切开术的手术时机及机制研究,2013-1至2016-12, 70万,结题,参与。
6) 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项目:Z171100001017076,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变化规律及精准干预策略的临床应用研究,2017/01-2022/02,150万元,结题,参与,审批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7) 2018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科学研究引导基金),2019CZ-1,脊髓损伤后髓内压与神经元自噬的关系及其调节机制研究,2019-5至2021-3,56.24万,结题,参与。
8) 2022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科学研究引导基金),2022CZ-3,MENPs功能化水凝胶及BMSC-Exos调节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2021-6至2023-6, 34.095万,在研,参与。
9) 2022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科学研究引导基金),2023CZ-2,饮食模式干预对脊髓损伤小鼠神经和肠道功能影响及其机制探究,2023-6至2026-6,12.92万,在研,参与。
10) 2018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科学研究引导基金),2019CZ-1,脊髓损伤后髓内压与神经元自噬的关系及其调节机制研究,2019-5至2021-3,56.24万,结题,参与。
11) 财政部专项基金,2015CZ-6,犬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与脊髓切开术的应用研究,2015-2015,10万,结题,参与。
12)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课题,2023CX-08,脊髓损伤患者复发性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2023-6至2025-6,3万,在研,主持。
13) 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D161100002816004,脊髓损伤术后院内康复及家庭康复模式研究,2016/01-2020/12,315万元,已结题,参与,审批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重要学术论文:
[1] Jing Y, Yang D, Bai F, Wang Q, Zhang C, Yan Y, Li Z, Li Y, Chen Z, Li J, Yu Y. Spinal cord injury-induced gut dysbiosis influences neurological recovery partly through short-chain fatty acids. NPJ Biofilms Microbiomes, 2023. 9(1): p. 99.
[2] Liu C. B., Yang D. G., Li J., Qin C., Zhang X., Liu J., Li D. P., Li J. J.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reveals brain structure changes in dog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Neural Regen Res. 2023. 18(1). 176-182
[3] Xu X., Talifu Z., Zhang C. J., Gao F., Ke H., Pan Y. Z., Gong H., Du HY, Yu Y., Jing Y. L., Du LJ, Li J. J., Yang D. G. Mechanism of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 narrative review. Front Nutr. 2023. 10. 1099143
[4] Zhang C., Talifu Z., Xu X., Liu W., Ke H., Pan Y., Li Y., Bai F., Jing Y., Li Z., Li Z., Yang D., Gao F., Du L, Li J., Yu Y. MicroRNAs in spinal cord injury: A narrative review. Front Mol Neurosci. 2023. 16. 1099256
[5] Jing Y., Bai F., Wang L., Yang D., Yan Y., Wang Q., Zhu Y., Yu Y., Chen Z.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Exerts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in a Mouse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by Modulating the Microenvironment at the Lesion Site. Microbiol Spectr. 2022. 10(3). e17722
[6] Zhang X. Y., Yu W. Y., Teng W. J., Song Y. C., Yang D. G., Liu H. W., Liu S. H., Li X. B., Wang W. Z., Li J. J. Effect of vocal respiratory training on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 respiratory neural plasticity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eural Regen Res. 2022. 17(5). 1065-1071
[7] Jing Y., Yu Y., Bai F., Wang L., Yang D., Zhang C., Qin C., Yang M., Zhang D., Zhu Y., Li J., Chen Z. Effect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on neurological restoration in a spinal cord injury mouse model: involvement of brain-gut axis. Microbiome. 2021. 9(1). 59
[8]Xu P., Guo S., Xie Y., Liu Z., Liu C., Zhang X., Yang D., Gong H., Chen Y., Du L, Yu Y., Yang M. Effects of highly selective sympathectomy on 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 in spinal cord injury rats. Sci Rep. 2021. 11(1). 15892
[9] Guo Y., Gao F., Guo H., Yu W., Chen Z., Yang M., Yang D., Du L, Li J. Cortical morphometric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completeness, level, and dur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in humans: A case-control study. Brain Behav. 2021. 11(4). e2037
[10] Zhang X., Qin C., Jing Y., Yang D., Liu C., Gao F., Zhang C., Talifu Z., Yang M., Du L, Li J. Therapeutic effects of rapamycin and surgical decompression in a rabbit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Cell Death Dis. 2020. 11(7). 567
[11] Zhang X., Jing Y., Qin C., Liu C., Yang D., Gao F., Yang M., Du L, Li J. Mechanical stress regulates autophagic flux to affect apoptosi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J Cell Mol Med. 2020.
[12]Zhang X., Qin C., Jing Y., Yang D., Liu C., Gao F., Zhang C., Talifu Z., Yang M., Du L, Li J. Correction: Therapeutic effects of rapamycin and surgical decompression in a rabbit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Cell Death Dis. 2020. 11(8). 694
主编或副主编的著作/译著:
1.儿童和青少年脊髓损伤 副主译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04
2.残疾预防与控制•脊柱 副主编 中国人口出版社 202401
3.脊髓医学(第三版) 副主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07
重要奖项:
脊髓损伤康复平台及远程康复指导体系的建立 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