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军强,创伤骨科知名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积水潭医院智能骨科研究型病房主任,骨科手术机器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工程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创伤与关节委员会副组长、国际矫形与创伤学会SICOT中国部数字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IEEE智慧医疗技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康复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用机器人工程与临床应用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科技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骨伤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等多家杂志的编委。担任骨科内固定学会AO讲师团讲师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创伤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委员会讲师。获评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百千万人才、北京市高创人才、北京科技新星、北京 “十百千”卫生人才、北京215人才、北京市医管中心“登峰”计划人才。
王军强教授自2003年始,率先在国内开展骨科机器人系列数字化手术装备的转化医学研究,持续专注骨折智能化微创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连续担任国家科技部十三五、十四五“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医用机器人”重点专项组长,并主持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突破手术机器人精准定位、人机安全交互、远程手术操作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我国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并完成临床示范应用与评价,为大范围推广和应用骨科机器人手术技术提供了基本准则、临床依据和操作规范,推动了骨科智能微创理念的发展和技术普及。国际首创11种机器人辅助骨折治疗新术式,实现骨折微创手术方法新突破。
依托骨科机器人系列研究成果,作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该领域学术论文39篇,其中3篇论文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技论文和SCI高引文章;单篇国际顶刊SCI学术论文影响因子20.6分。先后获得两届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两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武警部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首届首都转化医学大赛一等奖。
1、 “Remote orthopedic robotic surgery: make fracture treatment no longer limited by geography” Junqiang Wang, Jinqi Li, Yu Wang, Mehran Armand, Xieyuan Jiang 2023《Science Bulletin》
2、“Laser rapid drilling of bone tissue in minimizing thermal injury and debris towards orthopedic surgery”Lingfei Ji, Litian Zhang, Lijie Cao, Jincan Zheng , Junqiang Wang* , Wei Han,Honglong Zhang 2022《Materials & Design》
3、“Effect of Local Delivery of Vancomycin and Tobramycin on Bone Regeneration”Wei Han, , Lei Zhang , Ling-jia Yu, Jun-qiang Wang*
2021《Orthopaedic Surgery》
4、“Robot-assisted S2 screw fixation for posterior pelvic ring injury”Wang, Junqiang; Zhang, Teng; Han, Wei ; Hua, KeHan; Wu, Xinbao
2020《Injury》
5、“Evaluation of a Bi-Planar Robot Navigation System for Insertion of Cannulated Screws in Femoral Neck Fractures”Meng He, Wei Han, Chun-peng Zhao, Yong-gang Su, Li Zhou, Xin-bao Wu, Jun-qiang Wang*2019 《Orthopaedic Surgery》
6、“Influence of the quality of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ic images on the spatial positioning accuracy of a CAOS system”Junqiang Wang,Yu Wang,Gang Zhu, Xiangqian Chen, Xiangrui Zhao, Huiting Qiao, Yubo Fan 2018《Int J Med Robotics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7、《数字骨科学-创伤骨科分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副主编,2019
8、《机器人辅助创伤骨科手术技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