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研究员,副教授,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兼任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校博士后,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中西医结合新发突发传染病及危重症疾病防治技术研究。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20篇(IF>5文章13篇)。单篇论文最高SCI他引13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5项,软著2项。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等项目10余项。 |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973608,大黄素通过靶向结合BCL-10抑制脓毒症小鼠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激活的机制研究,2020.01-2023.12,55万元,在研,主持
2. 国家卫生健康委,2017ZX10305501-011,十三五计划任务级课题—流感病证结合中医预警体系的完善,2019.01-2021.06,140万,在研,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603364,安石榴苷通过靶向结合PTP1B调节小鼠巨噬细胞分型的机制研究,2017.01-2019.12,17万元,结题,主持
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安石榴苷通过调节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干预脓毒症的机制研究,2018.01-2019.12,8万,结题,主持
5.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74290,安石榴苷通过上调MKP-1诱导小鼠M2型巨噬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2017.01-2018.12,10万元,结题,主持
6. 首都中医药研究专项,安石榴苷通过上调MKP-1诱导小鼠M2型巨噬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2017.01-2018.12,5万,结题,主持
7. 许公岩、夏寿人青年人才基金,XX-201704,安石榴苷通过调节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干预小鼠脓毒症的机制研究,2017.07-2019.06,10万,结题,主持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673934,从NALP3炎性体活化/HMGB1释放研究扶正解毒通络法对脓毒症的干预效应机制,2017.01-2020.12,61万元,在研,参加
9.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10305501,突发急性传染病中医药早期临床救治体系及预案研究,2017.01-2020.12,2243万,结题,参加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62041701,中医针药联合治疗轻型及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瞻性队列研究,2020.03 - 2021.03,20万元,结题,参加
11.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9G40239,从Gasdermin D介导的细胞焦亡研究扶正解毒通络法对脓毒症的干预作用,2019.01-2021.12,20万,在研,参加
12.卫计委首发专项,首发2018-1-1161,芪归银方治疗重症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细菌耐药性研究,2017.01-2020.12,100万元,结题,参加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803879,基于miRNA-200c调控肠上皮紧密连接研究血必净注射液保护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2019.01-2021.12,23万元,在研,参加
申请人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现任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校博士后,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从事中西医结合新发突发传染病和危重症病因病机研究及相关中医药防治技术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参与多个中药和复方制剂防治病毒感染的研发及临床基础研究,包括金花清感颗粒、宣肺败毒颗粒、热毒宁注射液、六神丸、银黄含片、清肺丸和参附黄等方药,证实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新、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医药临床—基础—规律的评价技术,为中医药“疫病”、“异病同治”和“治未病”等理论提供新的科学依据。近年在专业期刊发表或参与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2篇,其中影响因子5分以上文章6篇。累计SCI他引300余次,其中单篇论文最高SCI他引130余次。目前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项、院级课题3项,并参与“十三五”支撑计划项目。
近年来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及危重症疾病防治开展一系列有中医药特色的防治技术研究: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爆发给全世界带来重大危害,目前已有3000余万人感染,其中约5%患者会发展为重症阶段,多伴有脓毒症的发生,给救治带来极大困难。中医药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西医只有ECMO和恢复期血浆疗法的情况下,为新冠肺炎的救治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教授提出的“扶正解毒通络法”在此次救治中临床疗效显著,以该治法为核心的中医药在武汉1000余例和北京26例重症患者的治疗中作用巨大。申请人在刘清泉教授指导下开展了COVID-19合并脓毒症的药效机制研究,证实该理论下形成的中药参附黄可显著降低病毒性肺部感染造成的死亡,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相关研究以通讯作者发表于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杂志。此外还开展了中医药针对轻型、普通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临床RCT研究,证实苍麻化毒颗粒、清肺解毒颗粒和热毒宁注射液能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患者发热时间、提高治愈率、降低核酸转阴时间,相关研究已申报发明专利2项,获批院内制剂2种,并被纳入国家科技部防治新冠肺炎备选药物,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于ECAM、Journal of Integr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等杂志 。
2. 脓毒症是感染、烧/创伤、休克等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目前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仍然在30%左右,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更是高达60%-8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脓毒症发生发展有3个关键环节,即免疫平衡紊乱、脏器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申请人针对此3个环节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治疗研究。针对免疫功能调节,发现2种中药活性成分能够显著降低脓毒症早期的过度炎症反应,及1种中药复方能够有效改善脓毒症后期免疫抑制的情况,减少二次感染造成死亡的几率;针对脏器损伤,发现1种中药复方能够改善脓毒症心功能障碍,及1种活性成分能够保护肠粘膜屏障完整性,降低菌群易位入血造成败血症;针对凝血功能障碍,开发一种新药明显改善凝血功能障碍,降低脓毒症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上述研究形成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Frontiersin Pharmacology等杂志发表SCI文章12篇(影响因子5分以上文章8篇)。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