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翎娜,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专业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14.8-2022.6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2022.7至今就职于北京佑安医院肝病消化中心,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疾病(传染病)免疫学机制及诊断分子标识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医管局青苗人才项目,1项中科院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北京市优秀人才课题项目;作为科研骨干参与了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登峰”人才培养计划,1项医管局培育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累计IF约41分)。作为主要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4项。参与编写专著3部《Tuberculosis》、《骨结核病》、《结核病领域研究进展(2020年)》。以青年委员的身份任职于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基础分会。201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家公派留学资格,赴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和妇女医院进行访问交流。
2020.12-2023.1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危重新冠患者的免疫状态分析及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的建立”(L202023),主持,28万
2019.1-2024.12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人才计划项目“数字PCR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价值评估”(YHLJ202011),主持,25万元
2018.1-20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结核杆菌膜囊泡RNA调控宿主细胞TLR8依赖的固有免疫应答研究”(31700668),主持,23万
2017.1-2018.1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结核杆菌膜囊泡RNA诱发巨噬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5174035),主持,10万
2019.1-2020.12 医管局青苗项目“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免疫调节网络研究”(QML20181601),主持,6万
2017.6-2019.6 中科院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不同毒力MTB菌株与宿主巨噬细胞互作过程中的非编码RNA免疫调节机制网络研究”(173024201703),主持,5万
2016.1-2017.12 北京市优秀人才课题“肺结核患者和潜伏感染人群血清外泌体特异性RNA分子标识研究”(2015000021469G188),主持,3万
2016.1-2017.12 北京胸科医院青苗课题“肺结核患者和潜伏感染人群血清外泌体特异性RNA分子标识研究”(QM2015-6),主持,3万
1.代表性研究成果:
1)肾组源干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机制研究:血管祖细胞在治疗血管内皮损伤方面有很大的前景。课题组最近研究了根治性肾切除患者、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中肾动脉祖细胞的功能。研究发现以肾动脉来源的血管祖细胞(RAPC)作为注射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和患者中可以使血清肌酸减少、白蛋白尿减少,并改善血液流动。进一步从细胞水平、小鼠模型证实肾源内皮祖细胞中miR-218-5p通过调节ITGA5参与急性肾损伤修复。(IF 10.121)
2)数字PCR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价值评估:采用微滴式数字PCR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结核杆菌游离IS6110基因和IS1081基因并评估其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本研究获得医管局培育项目资助,研究结果已发表在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IF 8.067)上。同步开展的数字PCR技术检测血浆中结核杆菌游离IS6110基因和IS1081基因并评估其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BMC Infectious Diseases(IF 3.01)上。
3)全球近1/3人群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其中约5-10%会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外泌体成分简单,携带着细胞不同生理条件下的特殊信息,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生物分子标识的理想靶标。以活动性结核、潜伏感染人群及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提取血清外泌体中RNA,采用RNA-seq 技术进行测序,生物信息学方法描绘了健康人、潜伏感染人群及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血清外泌体small RNA图谱,分析了三组样本间的差异表达mRNA、miRNA并进行了表达模式分类,q-PCR验证并筛选出潜伏感染人群及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血清外泌体中潜在的结核病诊断miRNA分子标识。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但提供了一些结核病检测和诊断的候选miRNA分子靶标,还对外泌体中的small RNA进行了前景式的揭示,为深入研究结核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已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IF 4.259,IF 4.076)上。
4)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引发传染性疾病。MTBC具有高度保守的基因组序列(相似性>99%)却具有完全不同的表型。这一现象的分子学机制有待阐明。本研究采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了12株不同谱系的MTBC宿主关联性、毒性以及抗原决定簇变异。宿主关联分析表明,8个mce3基因,2个enoyl-CoA水合酶和5个PE/PPE家族基因仅存在于以人为宿主的菌株中,15个毒性相关基因的SNP位点仅在北京株中发现,有毒株H37Rv和无毒株H37Ra比较分析发现3个可能与H37Ra毒性减弱相关的SNP。以动物为宿主的MTBC菌株显示出RD1区前4个基因的缺失可能对这些菌株毒性减弱有重要作用。通过比较不同MTBC菌株的抗原决定簇基因,研究发现有4个基因仅在北京株中缺失,这可能与该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研究揭示了高度保守的基因型和多种多样的表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MTBC致病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结核病的诊治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标。该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IF:5.0)上。
2.授权专利:
1)与人类蛋白SMAD2相互作用的结核蛋白及其应用。(ZL201810813075.X)
2)与人类蛋白NRF1相互作用的结核蛋白及其应用。(ZL201810813030.2)
3)筛选特异性靶向结核分枝杆菌的人的配体蛋白的方法 (ZL2018108124049)
4)Rv0253蛋白在分离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ZL 202010101857.8)
3.奖励荣誉:
2019.12 北京市通州区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 “领军人才”
2019.3 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格
2019.1 北京市医管局“青苗人才”
2016.1 北京市优秀人才
2015.7 中国国际化人才外语考试高级证书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