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李楠
浏览量:418   转发量:1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副教授
  • 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
  • 所属专业: 外科学
  • 邮箱 : nathan1977@vip.sina.com
  • 工作电话 : 010-58516934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院骨科访问学者。国家卫生健康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高级人才评价项目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学组委员,中国预防医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科普工作组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材料生物力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亚太脊柱外科研究学会—Asia Pacific Spine Study Group ( APSSG)委员,《应用力学学报》青年编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脊柱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发表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获专利2项。主持及参与北自然面上项目课题,院级课题及北京市医管局“扬帆计划”和“使命人才计划”课题。作为主要组织者,设计筹划了北京积水潭医院和香港大学医学院、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院以及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联合开展的针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对比研究。在这个集中了4大学的多中心研究中,已有多篇SCI文章发表。擅长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包括前路间盘置换、融合固定及后路椎板成形术;胸椎后纵韧带及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各种不同类型腰椎退变的侧前方及后方手术治疗,尤其擅长初次手术失败后的翻修手术;能够熟练开展脊柱导航系统和/或骨科机器人系统辅助下的各种脊柱复杂手术;各类脊柱创伤的常规及微创手术治疗。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生物力学变化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一) 科室沿革:

脊柱外科前身是在矫形骨科成立的脊柱外科小组,由矫形骨科医生田伟1995年从日本弘前大学留学归来创建,他将国外脊柱外科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入中国,开展的第一例手术是为腰椎管窄症的病人行腰椎板开窗术。

1997年9月17日,脊柱外科成立了,是北京市最早成立独立的脊柱外科专业科室,当时是将中楼一层原产房改造成脊柱外科病房,床位30张,首任科主任:田伟,医生是原来的矫形骨科脊柱小组成员:刘波、李勤、胡临、李志宇、袁强和胸外科来的王峰,护士长:高小雁,护士是矫形骨科部分护士及全院调配的护士组成:孙玉珍、王茜、冯晓青等11人。2010年10月,列为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

脊柱外科现有床位122张,医生38人,护士43人。2015年脊柱外科门诊量120473人次,手术3355例。

 

(二)设备配置:

建科初期,手术放大镜只有二副是日本专家送的,气泵磨钻,手术器械简易,现手术放大镜医生人手一副,术中导航、超声波、显微镜,还有微创高速磨钻、碳素手术床、微创器械等先进设备。

 

(三)专业技术:

业务在田伟教授领导下,建科伊始即努力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在国内率先创新、使用了多项新理念、新技术,多项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1995年率先在国内将珊瑚人工骨用于颈椎前后路手术中,2002年12月,率先将导航技术应用于脊柱外科,2003年12月率先开展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2015年8月,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机器人辅助上颈椎、胸腰段手术,均为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主要业务有:颈椎后路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成型术;Magerl+Brooks手术治疗寰枢椎半脱位;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高难度手术;颈椎、腰椎人工间盘置换术;胸椎后路手术治疗胸椎韧带骨化症;ALIF、PLIF、TLIF手术治疗腰椎疾患;导航辅助下脊柱开放微创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脊柱微创开放手术。脊柱外伤及退行性疾病的治疗。

 

人才梯队:建科时,医生6人,博士1人,学士5人,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二名。护士11人。现有医生38人,护士43人,正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13人,主治医师6人,博士28人,硕士3人。

 

(四)科研教学与学术交流

1科研   目前,共计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7项。具体内容有:1995年始,在田伟教授的主持和指导下,科室开始进行珊瑚人工骨在颈椎外科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02年,开展新型人工骨材料——具有增强细胞黏附力的双亲性高分子组织工程支联材料的863资助研究项目。2003年,珊瑚人工骨在颈椎前路的应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2004年,获市科委基金:导航系统在脊柱外科的应用研究,开始导航技术在脊柱外科推广应用的技术规范研究。2004年,承担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脊柱不稳定的诊断治疗标准化方案研究,制定了脊柱不稳定的诊断和治疗标准方案。2005 年,椎间盘的免疫学研究成为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09年,“复合震动的超声骨骼手术仪”获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种复合结构的组织工程化软骨移植物及制备方法”获发明专利。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开展椎间盘退变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2008年启动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的相关研究。2010年,“计算机导航系统在脊柱外科的应用研究” 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种外科手术计算机导航系统精度判断仪”获发明专利。 

2004年至今,脊柱外科共获科技部、十三五攻关项目、国自然、北京市科委等课题56项,专利18项。

田伟教授先后主持修定:(1)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手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脊柱外科计算机导航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3)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4)骨组织库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2专著、论文:田伟教授、孙宇庆主任任主编、副主编的书有:《积水潭骨科教程》、《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学》等12部,2004年至今,发表中文论文139篇,SCI 41篇。

3教学:田伟教授担任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及清华大学医学中心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医师,至2015年,脊柱外科共培养博士研究生34名,硕士研究生13名。科室还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临床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承担全国骨科医师进修培训班的教学工作,为全国各地的骨科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4学术交流:每年参加国内外大型骨科学术会议、积水潭骨科论坛,并将自己成功的经验体会与同行进行分享,同时学习人家先进的东西,科室每年举办导航技术、微创技术、颈椎外科等学习培训班,与兄弟单位就某个专题举办讨论会,撰写出版专著及在中外杂志上发表文章。

5人才培养:实行病房三级查房制度,青年医生参加学习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骨科学院联合骨科培训,每年派年青医生出国学习。


项目情况

在研课题:

当下慢性颈痛(chronic neck pain, CNP)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目前研究主要限于活动度,肌肉激活以及康复锻炼等方面,针对间盘退变与CNP之间的研究还不多。尽管间盘退变广泛存在,但并非所有此类患者都会出现CNP。公认观点认为颈肌疲劳是造成CNP的主要原因。生物力学表明,颈椎稳定性的80%来自肌肉,而肌肉疲劳会影响稳定性,可能加速间盘退变,使病变节段活动度会下降,为满足需要,机体可能会代偿性增加相邻节段的活动度,这样也许会潜在加重肌肉负担,诱发疲劳。本研究目的在于结合目前流行的多种研究手段,从不同角度分析CNP患者的间盘退变与肌肉疲劳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内容为:间盘退变对CNP患者颈椎活动度及颈肌协调激活的影响;颈肌激活形式对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作用。研究意义在于及时发现并处理颈肌疲劳,缓解颈痛同时,防止或延缓患者出现间盘退变进展,甚至神经压迫后果。


科研项目

1.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 颈椎间盘退变与颈肌疲劳对慢性颈痛的耦合生物力学研究 72223042022/01-2024/12 20万  主持

2.北京积水潭医院横向课题  适用于椎体成形术的改良骨穿刺针的研发2-3-1-1-164-02  2020/10-2022/06  10万  主持

3.北京积水潭医院医工交叉培育项目  适用于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改良骨穿刺针的研发 YGQ-202102  2021/01/01-2022/12/316万  主持

4.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髓核微创修复支架关键技术研究(北航)  L232023 2023/11-2026/11  100万 参与(可独立支配经费 10万)

5. 国自然面上项目 颈深肌疲劳时肌间协同代偿行为引发椎间盘生物力学异常的机制研究(北航)  12472326 2025/01-2028/12 参与 (可独立支配1.8万)



研究成果

一、发表文章:

1. LiN, Ma S, Duan F, et al. Are clinicaloutcomes affected bylaminoplasty method and K-line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posterior longitudinalligament? A multicenter study. Journalof orthop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2022.17:513 

2. LiN, Zhao K, An Y, et al. Risk factors for C5 palsyfollowing the posterior spinal process-splitting laminoplasty for cervical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a case-control study.AnnTransl Med. 2022; 10(11): 634 

3. LiN, Zhang Y, Tang Q, et al. Porous interbody fusion cagedesign via topology optimization and biomechanical performance analysis,Computer Methods in Biomechan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DOI:10.1080/10255842.2022.2081505

4. LiN, Dai M, Zhang B, et al. Risk factors for cageretropulsion after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older patients.Ann Transl Med 2020;8(24):1660 

5. Li N, He D, Xing Y,et al. The effect of lateral wall perforation on screw pull-out strength: acadaveric study. Journal of orthop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2015.10:6 

6. Li N, Tian W, YuanQ, et 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due to the Ochronotic arthroplasty ofthe cervical spine. J Korean NeurosurgSoc,2016, 59(1): 65-68.

7. Wang L, Jin K, Li N, et al. Innovative design ofminimal invasive biodegradable poly(glycerol-dodecanoate) nucleus pulposusscaffold with function regener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9604-0

8. JinK, Zhu Y, Li N, et al. Biomechanical effectof posterior ligament repair in lamina repair surgery. Computer Methods inBiomechan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22.2089024

9. 李楠,唐桥虹,王宏坤等. PEEK颈椎融合器的拓扑优化设计. 应用力学学报. 2022; 39(3): 598-606’

10. 李楠,赵凯平,马赛等. 术前K线对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的影响.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2; 7(2):80-85.

11. 李楠,刘波,何达等. 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有上终板损伤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国医刊,2016,51(10):52-55.

12. 李楠,张贵林,何达等.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与陈旧不愈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比较。临床骨科杂志,2016,19(1):1-7.

13. 李楠,何达,刘波等.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8,3(6):379-81.

14.李楠,张贵林,何达等. 骨水泥的分布与剂量对椎体成形术疗效影响的研究.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1):66-68.

15.李楠,何达,张贵林等. PVP 与PKP 治疗伴椎体内裂隙样变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对比观察. 山东医药,2015,4:1-3.

16. 李楠,刘波,何达等. 氧化再生纤维素和可吸收明胶海绵在 ACDF 术中的止血作用对比. 山东医药,2014,44:34-36.

17.李楠,张贵林,田伟等. 经椎旁肌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中华骨科杂志,2008,28(5):379-82.

18. 李楠,田伟,张贵林等. 改良Love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分析. 中华外科杂志,2008, 46(11):813-15.

19. 李楠,张贵林,张波等.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7):828-31.

20. 何达,蒋继乐,李楠等. 棘突纵割式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重度颈椎管狭窄长期疗效分析.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7,2(2):80-84.

21. 马赛,李楠,何达. 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在颈椎后路棘突纵割式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比较.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22,11(7):504-09.

22. 吴静晔,韦祎,李楠等.结合术前CT规划及术中透视建立穿刺通道技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实用老年医学,2019,33(8):801-05.

23. 田伟,范明星,张琦,吴佳源,李楠. 中国骨科机器人的发展. 应用力学学报,2023,40(1):1-6.

24. 马赛,张贵林,行勇刚,李楠等. 可移动单一小切口下双侧Wiltse微创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9):776-79.

25. 韩骁,田伟,刘波,何达,李楠等. 三维导航在下腰椎术中即时应用的观察. 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3):1796-1800.

26. 韩骁,田伟,刘波,行勇刚,李楠等. Bryan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假体终板与邻近椎体间的即刻稳定性观察. 山东医药,2015,16:1-4.


 

二、专利(第一完成人):

1. 一种手术床用俯卧位支撑架。2018/07/24专利号:ZL201720352518.0

2.一种医用骨穿刺针。2018/11/02  专利号:ZL201720497869.0

 


学生信息
研究生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