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目前担心神经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心理学系副主任委员工作,主要从事神经精神与睡眠医学研究,依托临床工作,积极开展医学科研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科研课题,先后参与了国自然、市自然、“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五“””等项目的工作,积极总结工作经验,在国内外的杂志上撰写和发表了一些科研论文。课题研究方向为卒中后抑郁发生及其结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项目、第三次国家卒中登记研究CNSR3的认知睡眠亚组ICONS课题、基于客观指标和量化评价的抑郁障碍诊疗事宜技术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的识别和量化治疗研究”以及一系列睡眠相关课题研究。
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自2015年底成立,在国内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稳步攀升。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报告”上,我科的科技影响力荣获中国医院精神病学学科排行榜第28名。近几年我科依托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强大诊疗平台,在全国率先推出神经系统伴发精神疾病、脑血管病伴发焦虑、抑郁专病门诊,同时联合神经外科脑外伤专业组推出脑外伤后联合会诊,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解决不同医院间反复无序就诊问题。2022年科室共发表文章7篇,其中SCI文章5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2篇,目前在投SCI论文4篇。今年参与主编《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提高心理免疫力》,参编《老年精神病学》、《心理健康教育》,广受读者好评。2022年王春雪主任参与编写《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探索基于数字医疗背景下精神心理疾病和睡眠疾病的新型诊疗模式,构建特殊人群(孕产妇、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筛查模型,并实现疾病全程化管理。深入医工合作,借助可穿戴设备,优化睡眠数据采集方法,建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分析模型。发展医体融合,研究运动对全生命周期人群身心健康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基于运动的干预措施代表一类新型治疗方法,可以辅助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但不同于普通的体育锻炼,运动处方需要考虑不同患者共患疾病和心肺储备功能,针对不同人群确定个体化的最佳运动方案,明确不同个体最佳运动方式(有氧运动VS阻抗运动)、运动频率、持续时间等。如何在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探索多学科诊疗模式来完成精神心理疾病管理、心脏风险评估和个体化运动处方制定,成为现阶段精神心理疾病新型治疗模式面临的重大问题。未来将借助医体融合,探讨精神心理疾病新型治疗方案-运动处方,将针对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睡眠疾病建立运动医学专家、精神心理科专家、心内科等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并开展研究,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运动处方提供科学研究依据,为精神心理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模式。
未来随着特殊人群临床服务需求的增加,将相对安全无创的神经调控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或辅助治疗手段,在现有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基础上,引入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治疗,开发针对孕产妇、儿童青少年、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完善神经调控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队列,通过优化治疗参数,制定诊疗方案,探讨神经调控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心理和睡眠疾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机制;同时充分发挥我科具有精神科-神经科跨学科人才的优势,不断完善和学习先进的诊疗技术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多元治疗手段,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症状,增加患者对临床服务的满意度。
未来疾病的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化的数字疗法,在早期疾病识别、疾病全程管理与个体化精准治疗方面与人工智能团队深度合作,借助AI技术,通过语言、表情、行为学指标结合生理指标,构建特殊人群(孕产妇、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筛查模型,实现疾病全程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体验。以目前现有在研科研项目为支撑,2023年对现有科研队列进行扩大维护和随访,进行成果产出。在国家主动健康课题的基础上,对神经退行性疾病伴发睡眠障碍数据库进行汇总分析,开发基于多导睡眠监测脑电信息的智能识别体系,对PD 病程中出现睡眠障碍的风险进行评估并评价早期干预效果,优化老年睡眠障碍合并AD/PD 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建立联合光疗、耳迷走神经刺激及eCBT-I的改良认知行为疗法。构建针对老年睡眠障碍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多模式综合睡眠干预模式并验证干预效果。依托国家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课题,针对失眠进行智能化诊疗体系评价并进行项目推广应用。依托现有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课题,整理分析孕产妇心理健康和睡眠专病队列,建立孕期睡眠障碍的临床诊疗路径;探索孕产妇失眠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建立孕产妇失眠的早期预警模型;探索正念冥想合并eCBTI治疗手段对孕产妇失眠的疗效,寻找孕产妇失眠安全有效、操作便捷的干预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完善女性心理健康专病队列,整合多种治疗手段,促进女性身心健康,开展产妇与婴幼儿母婴关系的研究;扩充并完善睡眠数据库,整合临床、影像、脑电等多变量资料,纵向挖掘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及机制,横向探索睡眠在大健康中的作用。
1. 与宣武医院合作,取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专项的“失眠障碍的智能诊疗模式及其疗效评价研究”
2. 北京市卫健委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全生命周期女性慢性失眠非药物解决方案适宜技术推广研究”(组长单位)
3.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的II/III期适应性设计临床研究,旨在评价磷酸嘧替佐酮片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3期研究评价Lemborexant治疗中国失眠障碍受试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5. YZJ-1139 片治疗失眠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III 期临床试验
6. 与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合作,开展线上自助正念课程对情绪障碍患者的辅助干预效果和起效机制研究
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项目的“3.1.6老年睡眠障碍调控干预技术措施研究”
8. 首发课题“孕产妇睡眠障碍诊疗体系的建立和正念冥想联合eCBTI干预失眠疗效的研究”
9. 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等有关机构开展医体融合项目(气排球、太极)改善焦虑抑郁与认知以及孤独症儿童改善社交技能研究
1、心脑血管疾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的识别和量化治疗研究
2、中重度OSAHS对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复发影响的内皮细胞微粒机制研究
3、卫生局高层次人才
4、失眠障碍智能化诊疗体系评价及推广应用研究
1. Jia-Li Zhang, An-Xin Wang, Yang Yang, Qin Xu, Xiao-Ling Liao, Wei-Guo Ma , Ning Zhang*, Chun-Xue Wang*, Yong-Jun Wang.Association Between Pre-Stroke Subjective Sleep Status and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A Nationwide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Registry.Nat Sci Sleep. 2022 Nov 2;14:1977-1988.
2.Jinhui Ma ,Megan Cheng , Lehana Thabane , Caihong Ma ,Ning Zhang*,Qi Wang, Hyunwoo Kim, Hameed Reza, Chunxue Wang,Xiaomei Yao*. Relationship between hormonal contraceptives and sleep among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a systematic review protocol. BMJ Open 2021;11:e045819. doi:10.1136/ bmjopen-2020-045819
3. Weiyi Zhang,Huicong Shen,Xiaomei Yao,Fei Liu,Shuo Wang,Yang Yang,Ning Zhang*,Chunxue Wang, Clinical and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to Evaluate Falls, Balance and Gait Dysfunction in Leukoaraiosis:an Observational,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Geriatr Psychiatry Neurol..2020,33:223-230
4. Zhang X, Zhang N, Yang Y, Wang S, Yu P, Guan BY, Wang CX. Characteristics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utotitration Acceptance. Front Psychiatry. 2022 Jan 4;12:706275.
5. Fei Liu, Yang Yang, Shuo Wang, Xiao-Li Zhang, An-Xin Wang , Xiao-Ling Liao, Hong-Juan Fang , Yue Qu , Wei-Guo Ma , Ning Zhang *, Chun-Xue Wang * and Yong-Jun Wang, Liu F, Yang Y, Wang S, et al. Impact of Sleep Duration 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J].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21, 12: 238
6. Xiaoxiao Zhang , Hongjuan Fang , Ding Ma , Yunyun Duan , Zhaozhao Wang, Ning Zhang * and Chunxue Wang *. Risk Factors and Imaging Mechanisms of Fatigue After Mild Ischemic Stroke: 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 Single Chinese Center. Front Neurol. (2021) 12(803). doi: 10.3389/fneur.2021.649021.
7. Wang S, Wang C X, Zhang N,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ost-stroke depression, aphasia and physical independence in stroke patients at 3-month follow-up[J].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2018, 9: 374.
8. Zixuan Wang, Meifang Zhu, Zhaoping Su, Boyuan Guan, Anxin Wang, Yongjun Wang, Ning Zhang# & Chunxue Wang#.Post-stroke depressio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follow-up stage and gender–a cohort perspective study from Mainland China. Neurol Res. 2017 Nov;39(11):996-1005. doi: 10.1080/01616412.2017.1364514.
9..周蕾,吴冬雨,姚小梅,时彦莹,朱宪策,黄品,王春雪,张宁*.微粒体在缺血性卒中的作用..中国卒中杂志.2019,14(6)∶619-624核心期刊
10.马惠姿,张晓颖,张宁.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抑郁、焦虑 与其他症状的关系研究,中国卒中杂志.2018,13(7)∶676-680.
11.时彦莹,张潇潇,余苹,张宁*,王春雪*.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痛点∶抑郁、睡眠与认知..科技导报.2017,35(4)∶36-39
12.张轶,张佳丽,余苹 ,关博元,,张宁,王春雪.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中普及睡眠医学知识研究.中国卒中杂志.Jun 2022, 17(6):81-83
书籍:
编委《神经系统疾病常见抑郁障碍的诊治经验》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3.4
编委 全国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资格考试习题集丛书神经内科学习题集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4
编委 常用临床医学名词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11
译者 哈里森神经内科学 科学出版社 2019.12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