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严研
浏览量:281   转发量:30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副教授
  • 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
  • 性别: 女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所属专业: 内科学(心血管病)
  • 邮箱 : yanyan@ccmu.edu.cn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严研,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从事冠心病、心血管急危重症临床与研究工作。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临床研究学组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康复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心肺血管病杂志》、Aging Medicine杂志青年编委,LANCET, JACC杂志审稿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扬帆3.0”诊疗能力提升等科研项目6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包括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 10 余项。作为中国区总协调、执行研究者等职务参与 ISCHEMIA, RIGHT, REVERSE-IT, SOS-AMI 等1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 JACC, JACC Cardiovasc Interv, Am Heart J,Thromb J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总影响因子104.8分。入选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青苗人才计划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 项。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急性冠脉综合症诊疗及相关发病机制研究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团队长期致力于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因素综合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精准影像/功能学评估、复杂高危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共病及并发症多学科防治等相关领域并取得丰厚成果

        在危险因素综合评估方面,团队开展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冠心病影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成立了睡眠与心脏临床研究协作组。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数据库,纳入病人两千余例,并收集了相应的生物样本,随访时间长达5年,相关成果发表于Eur Respir J。同时通过临床与基础相结合,发现了CTRP9因子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潜在保护作用,为寻找相关的诊疗方法和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

        在冠状动脉病变精准影像/功能学评估方面,团队依托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成立了心血管介入影像核心实验室,目前拥有Qangio V7.3系统、QIVUS系统和OCT影像离线工作站。团队成员曾出国研修IVUS,OCT等相关技术,开展了相关的影像学研究,并致力于人工智能在影像诊断的研究。建立了国内最大的OCT影像学数据库,纳入病例N例。研究成果发表在JACC Cardiovasc Imaging 等期刊。

        在复杂高危冠脉介入治疗方面,团队常规开展各类复杂高危介入手术,如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严重钙化病变等,成功率及安全性国内领先。其中,牵头组建中国旋磨导师团,在全国推广钙化病变规范化旋磨术。发起全球最大的旋磨注册研究(Rota China Registry),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旋磨注册研究,并在国内率先提出并推广旋磨后切割球囊用于严重钙化病变的新策略;主持撰写《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冠状动脉支架脱载中国专家共识》等,制定了血栓抽吸适应证和技术操作流程及规范,以及支架脱载的处理技术与流程。         冠心病共病及并发症多学科防治方面,团队积极倡导冠心病合并消化、呼吸、神经等系统疾病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团队组织建立抗栓治疗出血并发症多学科防治体系,成立了血栓与栓塞临床研究协作组,承担了多项省部级课题,以发起者或分中心参与包括ISCHEMIA、BleeMACS、RIGHT等在内的多项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对ACS抗栓治疗的研究成果发表在JACC, JACC Cardiovasc Interv 等期刊。团队依托北京市心肺血管研究所平台,对于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机械并发症预防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发现了SFRP5、PDE5A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中的作用机制,找到了潜在的治疗靶点,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Front Cardiovasc Med、J Cardiovasc Transl Res 等期刊。

团队主要成员及简介

阙斌: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访问学者。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二病区副主任。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导师,长城会、CMIT主席团成员,累计完成PCI 9000余例。擅长慢性闭塞病变、左主干病变、钙化病变等复杂冠脉介入手术,对急诊PCI及 TAVI手术也有独到心得。

艾辉: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二病区副主任。主要从事急性冠脉综合症临床和介入治疗,擅长冠心病急诊介入治疗和心血管危重症的救治。是卫生部首批批准冠脉介入资质医师之一。截至2018年底,个人累计完成PCI术7000余例,其中急诊PCI占1/4以上,还包括大量分叉、闭塞、钙化及旋磨等复杂病例。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委员、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中青年女介入医师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医学会急危重症学组委员、秘书、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理事、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培训导师、《CCI中文版》主编等职。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余篇,合著论文40余篇,参译编著论著多部。

王晓:医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破格),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凤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首都医科大学青年学者,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ACC)。现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指南与共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专业委员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促进交流会胸痛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杂志青年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青年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审稿人等职。主要从事冠心病临床和研究工作,擅长高危复杂心血管疾病微创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等项目11项,获市科委“北京市科技新星”、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和市医管局“青苗”计划等,2020年获全国“敬佑生命 荣耀医者”青年创新奖。在Eur Respir J、JACC Imaging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篇。获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参编卫计委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心血管内科学》第2版、《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培训教材》第3版和《血管内超声》第2版等专著9部。

公威: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破格)。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专业委员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分会心血管精准医疗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科研项目8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包括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ACC, JACC Cardiovasc Interv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篇。参编学术专著8部。入选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青苗人才计划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严研: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从事冠心病、心血管急危重症临床与研究工作。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临床研究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心肺血管病杂志》青年编委,LANCET, JACC杂志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6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包括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 10 余项。作为中国区总协调、执行研究者等职务参与 ISCHEMIA, BleeMACS, ARCTIC, ANTARCTIC,RIGHT, REVERSE-IT, SOS-AMI 等1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已发表论文5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CC, JACC Cardiovasc Interv, Am HeartJ, Thromb J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总影响因子58.7分。入选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青苗人才计划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 项。

郑文:主治医师,医学博士。201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获心内科博士学位。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专注于冠脉介入影像研究及血流动力学分析,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两项,主持IVUS影像相关研究1项。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大数据流病及危险因素防控等方面发表中英文论文24篇,参编专著3部,2020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研项目

任务来源

起止时间

项目名称

经费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扬帆”计划

2023-2025

一项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后常规抗凝临床获益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

600

国自然青年项目

2022-2024

sFRP5通过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炎症细胞的募集减少心脏破裂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30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

2022-2023

“青苗”人才

6


研究成果

1.        Gong W, Yan Y (共同第一作者), Wang X, Zheng W, Smith C. S, et al.,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Complicating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indings from CCC-ACS Project. J Am Coll Cardiol. 2022;80(19): 1788-1798.IF 27.2

2.         Yan Y, Gong W, Ma C, Wang X, Smith C. S, et al., Post-Procedure Anti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22;15(3): 251–263.IF 11.2

3.         Yan Y, Gong W, Huang X, Li S, Wang G, et al. Dual Loading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High Bleeding Risk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indings From the Improving Care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Project, Front Cardiovasc Med. 2022;9:774123.IF 6.1

4.         Yan Y, Wang X, Guo JC, Li YJ, Ai H, et al.,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RIGHT trial: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anticoagulation prolongation vs. no anticoagulation afte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 Heart J. 2020;227:19-30.IF 5.1

5.         Lattuca B, Silvain J, Yan Y, et al.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Platelet Function Testing to Adjust Antiplatelet Therapy: Pharmacodynamic Insights From the ARCTIC Study. Circ Cardiovasc Interv. 2019;12(11):e007749.IF 6.5

6.    Zeitouni M, Silvain J, Guedeney P,  Kerneis M, Yan Y, et al. Periprocedural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njury in elective coronary stenting, Eur Heart J. 2018;39(13):1100-1109. IF 23.4

7.    Yan Y, Wang X, Fan JY, Nie SP, et al.,Impact of Triple Antithrombo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Real-World Practice, J Geriatr Cardiol. 2017; 14(11):679-687. IF 3.3

8.    Yan Y, Wang X, Fan JY, Nie SP, et al., Impact of Concomitant Use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Clopidogrel or Ticagrelor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 Geriatr Cardiol. 2016; 13(3):209-17.IF 3.3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