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临床、教学、科研及实验室管理工作近3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标志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其实验室检测性能的评价。随着近年来检验医学不断发展,生物标志物检测的价值日益凸显,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带领课题组基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专科优势平台,生物标志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其实验室检测性能的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对新型血脂、高敏感心肌肌钙蛋白、非编码小RNA及长链非编码RNA在冠心病、心衰、房颤、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诊断、预测模型进行研究,同时对标志物实验室检测性能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规范心脏标志物应用,优化心血管疾病诊疗,改善患者临床管理,以更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更合理筛查高危患者、优化临床治疗决策与预后评估。任职以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一项,以及北京市科委培育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吴阶平基金等多项课题,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十余篇、中文核心论著二十余篇。配合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各研究室、临床药理基地以及各临床科室的科研工作,累积30余项。 同时担任第六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及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临床基础检验教研室主任以来,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认真完成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预防系、护理、检验专业的本科生和大专生的理论、见习教学工作,以及留学生学院的教学工作。同时担任高等院校医学检验系学生、进修生的生产实习指导及带教工作,并圆满完成本科生、大专生及住院医师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多次获得优秀教学管理人员荣誉称号。2021年获得首都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项。于2014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以来,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近三年指导三个月以上专业人员进修多名。所带领青年团队在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及大动脉炎机制研究方面获得多项研究成果,青年骨干近三年获得国自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优秀人才2项、青苗人才计划2项、华夏医学奖一项,发表SCI论著十余篇。承担并完成北京市社区检验人员继续教育模块教学工作、重点专题培训任务等。连续多年组织指导完成科内技术人员理论和常规技能考核,不断提高员工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担任北京市检验技师专科培训基地负责人,带领检验技师住培基地多次接受北京地区检验技师培训基地实地检查,均顺利通过评审。 担任卫健委全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甲状腺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位。作为主编出版专著《实用临床检验诊断学丛书 恶性肿瘤》,作为副主编编写全国高等学校“十二五”医学规划教材《临床基础检验》等。担任《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编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审稿专家。在国家心脏大会、检验年会等大型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年均二十余次。
本人所带领青年团队在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及大动脉炎机制研究方面获得多项研究成果,课题组青年骨干近三年获得国自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miR-223调控血小板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81500332, IL-6R基因Asp358Ala变异与选择性剪接的分子机制及其与大动脉炎的关系研究/81800435, 一种以ArmoredRNA作为报告基团的免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81902155)、北京市优秀人才2项(TYK2基因可选择性剪接模式与大动脉炎的关系研究,11-脱氢血栓素B2检测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青苗人才计划2项(TYK2基因可选择性剪接模式与大动脉炎的关系研究/2016Z10,miR-185作为LDL-C正常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生物标志物研究/QML20200602),获得华夏医学奖一项(201503011P0808),发表SCI论著十余篇。
一、研究方向名称:生物标志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其实验室检测性能的评价
学术带头人:袁慧
简 介:随着近年来检验医学不断发展,生物标志物检测的价值日益凸显,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本课题组基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专科优势平台,生物标志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其实验室检测性能的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对新型血脂、高敏感心肌肌钙蛋白、非编码小RNA及长链非编码RNA在冠心病、心衰、房颤、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诊断、预测模型进行研究,同时对标志物实验室检测性能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规范心脏标志物应用,优化心血管疾病诊疗,改善患者临床管理,以更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更合理筛查高危患者、优化临床治疗决策与预后评估。
二、研究方向名称: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学术带头人:曾小莉
简 介: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但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还面临很多困境和挑战,因此探索新的临床实验室诊断和治疗标志物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小组以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本研究小组围绕蛋白指标和非编码RNA等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在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衰、心律不齐等中开展科学研究,一方面评价候选标志物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和建立诊断模型,另一方面研究候选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分子作用机制,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研究策略。
三、研究方向名称:临床感染病原学检验诊断和细菌耐药表型
学术带头人:刘玉磊
简 介:近年来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针对心血管患者术前术后感染病原菌的菌群分布情况、药物敏感性分析、临床相关预防措施等进行研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临床出现的少见病原菌进行个案研究,对奴卡菌、奥斯陆莫拉菌、马耳他布鲁菌、产黏液分枝杆菌等的生物学特征、鉴定试验方法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对相关病原菌感染患者的准确病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临床分离的特殊菌落形态的双溶血环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进行菌落特征观察、凝固酶试验等生化试验及药物耐药性研究,并与临床标本中多见的β溶血环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常用药物敏感性比较分析,提出医院感染的耐药性监测措施,有效地控制病原菌引起的院内感染。
四、研究方向名称: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脂标志物分子机制及标准化研究
学术带头人:范雪松
简 介: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除了LDL-C存在其他的危险因素及血脂残留风险。非传统血脂指标如Lp(a)、Lp-PLA2、sd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甘油三酯(TG)/HDL-C比值、载脂蛋白等血脂指标,近年来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并取得了较为有意义的研究进展。本课题组围绕脂质来源的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指标对于ASCVD的风险预测、相关miRNA标志物及其分子机制和血脂指标的实验室间标准化问题进行研究,并积极研究和探讨其应用价值。对于寻求更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式、降低MACE发生和复发频率、开发新的ASCVD预防和治疗药物等领域的发展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期望将ASCVD的全民早干预早预防做的更为圆满。
五、研究方向名称:房颤分子标志物研究
学术带头人:马旭
简 介:房颤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快速、无规律的心房活动,不仅可诱发心功能不全,且易发生血栓栓塞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房颤的发生发展由多种机制共同参与,主要包括电重构、结构重构、炎性反应及基因遗传等。其中炎性反应、基因遗传等机制研究较少,可能有待进行深入研究。房颤的早期诊断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因早期诊断可避免心因性栓塞中风。由于临床症状隐匿,房颤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使患者诊断延误,长期处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高风险中。筛选灵敏特异的单分子标志物,或联合多种标志物,或分子标志物联合超声心动参数,也许可作为房颤早期诊断方法,预测亚临床房颤患者。房颤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抗凝治疗已有较多研究,纳入分子标志物进行研究也许可以为房颤患者提供更好的抗凝治疗。患者心脏手术之后有发生房颤的风险,围手术期通过分子标志物进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预防策略,有望降低此类风险。
起止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项目类别 |
项目级别 |
课题立项总经费(万元) |
本人可支配经费(万元) |
本人排名 |
完成情况 |
2022-07至2024-07 |
心血管病/高血压临床实验室检验新技术与参考系统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自然类 |
国家级 |
310 |
310 |
1 |
在研 |
2011-04至2012-05 |
《肌钙蛋白检测规范》卫生标准制定 |
卫生部 |
自然类 |
国家级 |
6 |
6 |
1 |
结题 |
2011-06至2016-05 |
心血管与肿瘤疾病诊断重要标志物标准物质的研究 |
国家科技基础专项 |
自然类 |
国家级 |
40 |
25 |
2 |
结题 |
2013-03至2014-12 |
生物指标uNGAL在心脏直视手术中急性肾功能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 |
首都医科大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 |
自然类 |
省部级 |
20 |
5 |
分课题负责人 |
结题 |
2013-10至2015-12 |
高敏肌钙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早期诊断研究 |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
自然类 |
省部级 |
15 |
15 |
1 |
结题 |
2010-01至2012-12 |
循环miRNA用于识别冠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 |
首都医学发展基金 |
自然类 |
省部级 |
20 |
3 |
3 |
结题 |
2018-1至2019-12 |
LRP6基因调控区变异调控血管内皮细胞Wnt通路的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
自然类 |
国家级 |
25 |
25 |
1 |
结题 |
2018-10至2022-9 |
中国成人血脂健康人群多中心参考 范围建立研究 |
吴阶平基金 |
自然类 |
省部级 |
4 |
4 |
1 |
结题 |
2020-12至2023-12 |
治疗心脑血管的叶酸复方制剂研究-子课题METHER基因检测(2018ZX09739010-005) |
国家十三五计划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 |
自然类 |
国家级 |
15 |
15 |
1 |
结题 |
2020-01至2022-12 |
北京地区侵袭性真菌病检测诊断研究综合体系建立及推广 |
首都医科大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 |
自然类 |
省部级 |
30 |
1 |
合作单位课题负责人 |
在研 |
2013-12至2016-12 |
全自动血型配血系统及体外过敏原自动检测仪的研制和开发(2013AA020201) |
(8)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
自然类 |
国家级 |
20 |
20 |
横向 |
完成 |
重要学术论文:
1. Xuesong F, Enshi W, Jianxun H, Lei Z, Xiaoli Z, Hui Y. Comparison of seven different reagents of peroxidase method for small and den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sdLDL-C) measurement. J Clin Lab Anal. 2021;35(3):e23660.
2. Chen S, Luan H, He J, et al. Serum C1q concent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activity in Chinese Takayasu arteritis patients: A case-control study. Health Sci Rep. 2021;4(2):e252. Published 2021 Mar 23.
3. Chen S, Luan H, He J, et al.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lipoprotein(a) are related to coronary arteriostenosis in Takayasu arteritis. J Clin Lab Anal. 2021;35(12):e23966.
4. Yuan H, Fan XS, Jin Y, et al. Development of heart failure risk prediction models based on a multi-marker approach using random forest algorithms. Chin Med J (Engl). 2019;132(7):819-826.
5. Dong R, Zhang M, Hu Q, et al. Galectin-3 as a novel biomarker for disease diagnosis and a target for therapy (Review). Int J Mol Med. 2018;41(2):599-614.
6. Fan X, Wang E, He J, et al. Ligustrazine Protects Homocysteine-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by Modulating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J Cardiovasc Transl Res. 2019;12(6):591-599.
7. Li Y, He J, Zeng X, Zhao S, Wang X, Yuan H. Non-fasting lipids detectio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pregnant women. Lipids Health Dis. 2019;18(1):96. Published 2019 Apr 11.
8. Chen S, Zhang S, Luan H, Zeng X, Li Y, Yuan H. Correlation Between Extended Leukocyte Differential Count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18;71(6):359-366.
9. Li Y, Zeng X, He J, et al. Circular RNA as a biomarker for cancer: A systematic meta-analysis. Oncol Lett. 2018;16(3):4078-4084.
10. Chen S, Luan H, Li L, et al. Relationship of HLA-B*51 and HLA-B*52 alleles and TNF-α-308A/G polymorphism with susceptibility to Takayasu arteritis: a meta-analysis. Clin Rheumatol. 2017;36(1):173-181.
编写论著、教科书情况 | ||||||||||||||||||||||||||||||||||||
|
教学获奖情况 | | ||||||||||||||||||||||||
|
科研获奖情况 | ||||||
成果名称 | 奖励部门 | 奖励名称 | 奖励 来源 | 奖励 等级 | 获奖时间 | 本人 排名 |
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叁等奖 | 中华医学会 | 中华医学科技奖 | 中华医学科技奖 | 三等奖 | 2018-1 | 无 |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