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曲淼
浏览量:650   转发量:38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授
  • 导师类别:硕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宣武医院
  • 所属专业: 神经病学
  • 邮箱 : qumiaotcm@126.com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曲淼,男,1976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青年岐黄学者。

全国第四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脑病区域诊疗中心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神志病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中医药防治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1. 青少年心理状态的全国调查及抑郁焦虑危险因素的研究

  完成了全国3.8万例青少年的焦虑、抑郁、心理弹性、虐待、认知、家庭关系等多维度的大样本调查。发现了较高的抑郁焦虑发生率,揭示了受虐待经历、父母关系不良、亲子关系差,以及学校环境压力等均为抑郁焦虑的危险因素,并向相关学校及教育部门提交了报告,促进了教育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并对一万余例青少年进行了随访,观察后续在疫情期间的心理改变,发现青少年在离开学校居家网课后,短期内其抑郁焦虑得到了明显改善。为证明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提供了有力证据。相关研究发表在多篇国际权威Q1杂志上。

图片1 

  通过一万余例青少年疫情期间的调查,揭示了青少年气郁体质是抑郁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为应用中医体质干预方案,调护气郁质青少年,降低焦虑抑郁的发生,提供了大数据支撑,做出了贡献,被王琦院士高度评价。该项研究也为中医“未病”理论提供了流行病学证据。结果发表于卓越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图片2


2. 归纳明确了抑郁症中医证候的各家学说理论

  通过追古调研,深入研究与抑郁症有关的中西医文献,发现抑郁症除与中医的“郁证”相关外,与“百合病”、“脏躁”、“癫证”、“失眠”、“善忘”等均密切相关。提出了抑郁症与中医学中的“郁病”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又不能完全等同;抑郁症病机以肾精亏虚为本,以肝气壅滞为标;肾虚和肝郁均是主要临床证候;益肾疏肝、调气活血、解郁安神是抑郁症治疗之大法等新观点。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多篇,如《抑郁症与中医“郁证”关系探讨》发表于卓越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目前引用223次。作为副主编出版《抑郁症--中西医基础与临床》专著,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3. 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手段进行抑郁症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行了为期一年、来源于3家精神专科医院和8家综合医院1221例首次发作、原发性抑郁症患者的证候学调查。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贝叶斯(Bayes)网络结合聚类分析、中医理论及其它基本统计方法来研究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弥补了单纯运用各种基本统计方法在处理复杂非线性关系中的缺陷。使用量化方法评价和采集中医证候;首次引入数据挖掘方法中的贝叶斯网络技术,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与中医理论有机结合,突破了中医证候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难点。进并对研究出的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了较大样本的方证对应的临床检验研究,这在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学研究中,在国际上也尚属首次。并获得200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图片3


4. 制定《抑郁症的中医诊断标准和临床治疗方案》并全国大范围推广

  参与制定了《抑郁症的中医诊断标准和临床治疗方案》(已被纳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治疗指南(ZYYDX/T133-2008)》中),本人加入了标准指南巡讲团,成为巡讲专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指南巡讲和推广工作。该标准已在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三十多家综合、精神专科医院进行了临床推广应用,其中三级甲等医院24家,精神专科医院4家,包括处于国内精神疾病研究领先地位的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均采用了本研究方案。均证实该标准及方案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特色与优势,临床应用时易于被临床医师掌握,患者依从性好,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5. 以中医证候与西医症状组群相关性研究为基础,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在制定抑郁症的中医标准研究中,首次借鉴国际权威标准ICD-10和DSM-Ⅳ的诊断流程和模式进行研究;将证候采集评分表、证候因子及证候标准与HAMD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证实了中医证候标准与国际权威量表的高度一致性,从而实现了中医学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研究还将采集证候中使用的中医证候评分表、证候因子、中医证候标准与国际公认的评价抑郁症的权威量表HAMD的各项因子建立Bayes网络模型,并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证候评分与HAMD评分之间、证候因子与HAMD因子之间、证候类型与HAMD7个因子之间的关系做了相关性的比较和检验。


6. 进行了中医证候的多组学研究

  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应用的分子生物学及组学技术,大多仅局限于一两种方法和特定靶点通路,从而导致证候内涵研究的“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我们针对抑郁症患者,同时应用脑功能影像学、代谢物组学、内分泌、免疫因子等技术,整合临床中医证候指标和临床指标,建立了中医证候的系统生物学构架和体系,发现和验证了不同中医证候的特定生物学指标组群。

 6.1 完成了证候的脑功能基础研究

    在证候研究基础上,对不同抑郁症证候患者进行脑功能磁共振研究,通过低频振荡信号及脑网络方法,明确不同证候患者的脑功能差异及证候的脑功能实质。运用喜、怒、悲、恐等不同面部表情,对抑郁症不同证候患者进行刺激,观察脑区变化及处理相应表情的功能差异,对“五藏神”理论物质基础进行了探讨。

图片4

图1 不同情绪刺激脑功能影像学范式

   我们在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前期研究《抑郁症主要中医证型生物标志物及脑功能影像学研究》(81573905)中证实,抑郁症肾气亏虚型患者在静息态下功能区定位和脑区激活强度方面,较肝气郁结型患者有明显差异,肾气亏虚型静息态下后扣带回、顶枕叶激活增强,肝气郁结型患者静息态下左脑额中回BA46区、右脑额中回BA9区、尾状核及杏仁核激活增强。并且在识别面孔情绪时,二者脑区活动有显著不同。并发表论文于国内卓越期刊,中华中医药杂志。

  图片5  图片6

 图2 肝气郁结型与肾阳亏虚型抑郁患者识别愤怒及高兴表情的差异

   同时在上述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下,完成对抑郁症不同中医证候的静息态脑功能影像(rs-fMRI)及脑功能联结(FC)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探讨。发现了不同中医证候患者,在顶叶、颞叶、前额叶、岛叶、杏仁核等脑区,存在低频振荡幅度(ALFF)的显著差异,并且存在脑功能联结强度的显著不同(见图3)。其结果发表在国际精神科主流杂志Frontiers in Psychiatry(通讯作者,近五年IF:5.556)。

图片7

图3 抑郁症不同中医证候的静息态脑功能影像(rs-fMRI)的差异

 6.2 完成了不同证候代谢组学差异的研究

   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比较了不同证候的抑郁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的差异代谢物及异常代谢通路,筛选和挖掘与抑郁发生和发展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为抑郁症不同证候的客观化评价指标研究提供了思路。结果发现:肾阳亏虚抑郁症特有的代谢为嘌呤代谢,肝气郁结抑郁症特有的代谢为甜菜碱生物合成;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见图4)。

 图片8

 图4 肾阳亏虚证及肝气郁结证抑郁症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6.3 完成了不同证候内分泌、免疫、炎症因子差异探讨

   在抑郁症患者中,探索肥胖患者(中医学认为属于痰湿证候),与非肥胖患者在促甲状腺激素、血清甲状腺素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的差异,验证了肥胖痰湿证候的促甲状腺激素等内分泌异常(见图5),其结果发表在国际精神领域Q1杂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杂志。(通讯作者,近五年IF:6.569)。

 图片9

 图5  肥胖、超重与促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

   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对应中医学“狂证”)及阴性症状(对应中医学“癫证”)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丙二醛(MDA)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差异,以及性别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发表在国际氧化应激炎症领域Q1杂志,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第一作者,近五年IF:8.176)。

 6.4 完成了证候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学研究

   对现代蛋白质组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学和稳定技术。并尝试与抑郁症证候研究结合。探索活体组织及血清样本蛋白质组学的流程,优化了相关样品制备,色谱质谱参数等技术。探索了一种快速的表面活性剂辅助萃取/沉淀/颗粒消化(SEPOD)综合技术,其多肽产量高,定量重复性好(特别是低丰度蛋白)。为快速、高效和可重复地制备生物样品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了大样本队列的高质量蛋白质组定量。相关结果发表于质谱领域Q1杂志,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第一作者,五年IF:9.626)及分析化学领域Q1杂志,Analytical Chemistry(共同通讯作者,五年IF:7.528)。

 图片10 

图片11

图6 LC-MS技术方法优化研究

   经以上研究,初步构建了包含脑功能影像、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及内分泌免疫、量化中医证候及临床指标在内的多层面生物标志物群(IBS),形成中医证候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提供了中医证候的多系统、多靶点生物指标群组网链性特征,为运用现代生命科学手段深化认识中医证候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7. 编写抑郁、焦虑相关专著

编写抑郁焦虑相关专著,进行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的推广应用。

 7.1《抑郁障碍——中西医基础与临床》(副主编,主编唐启盛,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本书从中医和西医的两个角度出发,又从基础与临床两个层面对抑郁障碍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中西医结合诊疗抑郁障碍的方法和时机,为今后抑郁障碍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依据。

王永炎院士评价:该书“选题新颖、实用性强、富有时代精神,资料翔实,对临床医学进步具有现实意义。”

 7.2《焦虑障碍——中西医基础与临床》(副主编,主编唐启盛,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重点介绍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和中西医诊疗常规,并对中医证候学研究方法学、影像学研究、动物模型研究、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中西医结合诊疗焦虑障碍的方法和思路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张伯礼院士评价:该书将“多年从事焦虑症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成果结为一集,览后耳目一新,深感其积淀之重、用力之深,此书思路新颖、内容宏富、资料翔实,为该类研究之集大成者。”

 7.3《常见病(单病种)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读本 神经分册》(副主编,主编高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负责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部分。本书从规范使用中成药的角度对现有中成药进行归纳梳理,便于中西医师的临床使用。

张伯礼院士评价:“该书出版,标志着我国各级、各类医院医生合理使用中成药有了权威指导用书,既方便广大西医医生的临床用药,也有利于中医医生的学习提高,对于减少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8. 抑郁症中医诊疗的社会推广

通过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搜狐健康网、卫生部《健康大视野》杂志、《身体地理杂志》等多种媒体,讲解抑郁症防治知识和中医药诊疗优势,从而进行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诊治的科普以及诊疗常规的推广。让抑郁症的中西医诊治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识和认同,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9. 发明专利

 9.1 发明名称:一种硫酸软骨素钠还原脱色方法;发明人:曲淼,刘乃山,夏衬来;专利号:ZL 2015 1 1000752.9

 9.2 发明名称:一种治疗抑郁症的中药组合物;发明人:唐启盛,曲淼,唐婧姝;专利号:ZL 2019 1 1057184.4



项目情况

1. 主持2023-202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探讨肠道菌群调控LPS/NLRP3炎症小体通路促进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在卒中后抑郁发病中的机制及“化痰通腑”法干预机理的研究》第一负责人,经费55万元。

2. 主持2023-2025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微生物-肠-脑轴在卒中痰热腑实证继发抑郁的机制研究》第一负责人,经费20万元。

3. 主持2020-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脑梗死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继发抑郁的差异及基于肠道菌群、炎性因子改变的脑-肠轴紊乱的机理研究》第一负责人,经费55万元。

4. 主持2020-202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中医体质辨识和多模态技术的老年心身健康评估体系及服务模式研究》的子课题《老年不良心身健康状态的疾病预警及干预研究》第一负责人,经费300万元。

5. 主持2020-2024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重点项目《广泛性焦虑症的中医诊疗方案优化及疗效评价研究》第一负责人,经费91万元

6. 主持2015-2019年国自然基金《抑郁症主要中医证型生物标志物及脑功能影像学研究》第一负责人,经费70万元。

7. 主持2014-2017年“北京市首都特色临床研究”基金资助《焦虑障碍的中医药防治及智能化随访研究》第一负责人,经费30万元。

8. 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经费50万元。

9. 主持2010-2012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抑郁症中医证型的脑功能影像学研究》,第一负责人,经费20万元。

10. 主持2009—2011年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抑郁症主要中医证型的脑功能影像学差异及中医药干预研究》第一负责人,经费10万元。

11. 主持200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抑郁症中医证型的脑功能影像学研究》本人为课题第一负责人。经费0.4万元。

12. 主持200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课题《益肾疏肝法治疗抑郁症肾虚肝郁型的临床研究》为课题第一负责人。经费0.4万元。

13. 负责2016年-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基于云数据的中医药防治抑郁症动态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第二负责人,经费548万元。

14. 2009-2011年北京市科委首都发展基金重大项目《广泛性焦虑症的中医证侯规律研究》经费30万元,课题负责人:唐启盛,本人为第五参加者,参与课题方案设计,标书书写,临床研究等任务。

15. 参加2008-2010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泛性焦虑大鼠信号转导系统和影像学变化及疏肝清热健脾法的干预作用研究》,课题负责人:唐启盛,本人为第三负责人,参与课题申请及功能影像学部分,经费30万元。

16. 参加200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焦虑症的中医症状调研及临床治疗研究》课题负责人:裴清华,本人为课题第二负责人。负责课题设计及病例观察,经费0.4万元。

17. 负责2007-2012年国家科委“十一五”支撑项目《抑郁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研究》,课题负责人:唐启盛,本人为课题第二负责人。经费105万元。

18. 负责2007-2009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基金项目《运用规范化方案开展中医药对抑郁症及阈下抑郁的防治研究》,课题负责人:唐启盛,本人为课题第二负责人。经费40万元。

19. 参加2004-2006年北京市科委首都发展基金重大项目《抑郁症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经费50万元,课题负责人:唐启盛,本人为第九参加者,参与课题方案设计,标书书写,临床研究等任务。已通过国家教育部成果鉴定(已结题)。


研究成果

近五年发表的学术论文

1. Nie Y, Chu C, Qin Q, Shen H, Wen L, Tang Y, Qu M. Lipid metabolism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J]. Brain Pathol. 2023 Aug 24:e13202.

2. Wen L, Yang K, Chen J, He L, Xiu M, Qu M. Associations between resilience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adolescents: Examin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family environment. J Affect Disord. 2023 Nov 1;340:703-710. doi: 10.1016/j.jad.2023.08.063. Epub 2023 Aug 13. PMID: 37582465.

3. Pu Peng, Yaqi Wang, Zhuqing Li, Yanan Zhou, Ji Wang*, Miao Qu* and Tieqiao Liu*. A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long-term quality of life and mental distress of COVID-19 survivors 1 year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J]. Front Public Health. 2023 Jul 28;11:1223429.

4. Lulu Wen, Chuming Yan, Wancheng Zheng, Yi Li, Yuhui Wang, Miao Qu. Metabolic Alterations and Related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23 Jul 6;19:1555-1564.

5. Qu, M., Yang, K., Cao, Y. Xiu MH, Zhang XY. The impact of school education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2022; 11 https://doi.org/10.1007/s11469-022-00944-5.

6. Qu M, Yang K, Cao Y, Wang X, Tan S, Xiu M, Zhang X.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Before vs During COVID-19-Related School Closures in China. JAMA Netw Open. 2022 Nov 1;5(11):e2241752.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41752. 

7. Qu, M., Yang, K., Cao, Y. Xiu MH, Zhang XY.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olescents after family confinement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longitudinal survey. 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22 July 14 https://doi.org/10.1007/s00406-022-01459-9.

8. Shen S, Wang X, Zhu X, Rasam S, Ma M, Huo S, Qian S, Zhang M, Qu M, Hu C, Jin L, Tian Y, Sethi S, Poulsen D, Wang J, Tu C, Qu J. High-quality and robust protein quantification in large clinical/pharmaceutical cohorts with IonStar proteomics investigation. Nat Protoc. 2023 Mar;18(3):700-731. doi: 10.1038/s41596-022-00780-w. Epub 2022 Dec 9. PMID: 36494494.

9. Chu M, Wen L, Jiang D, Liu L, Nan H, Yue A, Wang Y, Wang Y, Qu M, Wang N, Wu L. Peripheral inflammation in behavioural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ssociations with central degeneration and clinical measures. J Neuroinflammation. 2023 Mar 8;20(1):65. doi: 10.1186/s12974-023-02746-5. PMID: 36890594; PMCID: PMC9996857.

10. Zhao H, Ren Q, Wang HY, Zong Y, Zhao W, Wang Y, Qu M, Wang J. Alterations in gut microbiota and urine metabolomics in infants with yin-deficiency constitution aged 0-2 years. Heliyon. 2023 Mar 24;9(4):e14684. doi: 10.1016/j.heliyon.2023.e14684. PMID: 37064462; PMCID: PMC10102239.

11. 王晶,于跃怡,杨宏伟,王钰,孙文军,曲淼. 路易体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证候及脑葡萄糖代谢对比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3):397-405.

12. Yuting Nie, Lulu Wen, Juexian Song, Ningqun Wang, Liyuan Huang, Li Gao and Miao Qu*. Emerging trends in epigenetic and childhood trauma: Bibliometrics and visual analysis. [J]Front Psychiatry. 2022 Nov 15;13:925273.

13. Zhuqing Li, Jiangming He1, Yaqi Wang, Minghua Bai, Ying Zhang, Hongshu Chen, Wenle Li, Yuyang Cai,·Shunqi Chen, Qu M*, Ji Wang*.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1 year after discharge in Huanggang, China. 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22 Oct 3 Neuroscience. https://doi.org/10.1007/s00406-022-01484-8.

14. Nie Y, Wen L, Li H, Song J, Wang N, Huang L, Gao L and Qu M*, Tanhuo Formula Inhibits Astrocyte Activation and Apoptosi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Front. Pharmacol. 2022, April, 13:859244. doi: 10.3389/fphar.2022.859244.

15. Zheng, Q., Yang, K., Zhao, R. J., Wang, X., Ping, P., Ou, Z. H.,... Qu, M. (2022). Burnout among doctors in China through 2020: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Article; Review]. Heliyon, 8(7), e9821. doi: 10.1016/j.heliyon.2022.e09821.

16. Chen J, Yang K, Cao Y, Du Y, Wang N and Qu M*.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19 Epidemic: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 Psychiatry. 2022, April, 13:870346. doi: 10.3389/fpsyt.2022.870346.

17. Yang W, Qu M, Jiang R, Lang X, Zhang XY. Association between thyroid function and comorbid anxiety in first-episode and drug naïve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22 Jul 18. doi: 10.1007/s00406-022-01457-x. Online ahead of print.PMID: 35851661.

18. 曲淼,孙文军,黄世敬,等. 基于云数据的中医药方案防治抑郁障碍自杀风险临床疗效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9):882-889.

19. 肖康,欧政杭,苏晓鹏,杜芸,曲淼. 抑郁障碍肝气郁结证及肾阳亏虚证患者静息态脑功能与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相关性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9):903-912.

20. 徐向青,曲淼. "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理论溯源及临证思考[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9):878-881.

21. 叶橙,陈江河,聂玉婷,高利,曲淼. 高利教授中西医结合论治运动神经元病经验[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5):2875-2877.

22. 聂玉婷,张磊,司童,刘瑶,高利,曲淼. 基于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半枝莲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9):1562-1568.

23. Shen S, Li J, Huo S, Ma M, Zhu X, Rasam S, Duan X, Qu Miao*, Titus MA, Qu J. Parallel, High-Quality Proteomic and Targeted Metabolomic Quantification Using 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ed Tissues. Anal Chem. 2021 Jun 29;93(25):8711-8718. doi: 10.1021/acs.analchem.1c01026. Epub 2021 Jun 10. PMID: 34110778. 

24. Wang, D., and Qu Miao*. Homeostasis Research Model Based on Yin-Yang Theory: Five Examples. Chin Journal of Integrated Medicine. 2021 July, doi:10.1007/s11655-021-2861-4. 

25. Tong Si , Kun Yang , XiaoE Lang , Xinglu Dong , Ningqun Wang , Xiangyang Zhang , Miao Qu*,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drug-na¨ıve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1, doi: 10.1016/j.jad.2021.01.037.

26. Cao, Y., Huang, L., Si, T., Wang, N.Q., Qu Miao* and Zhang, X.Y.  The role of only-child status in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COVID-19 on mental health of Chi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1, 282: 316-321. doi: 10.1016/j.jad.2020.12.113.

27. Wang J, Qiu Z, Li D, Yang X, Ding Y, Gao L, Liu A, Song Y, Li C, Gao R, Wang L, Wu L, Jia L, Guo D, Zhou A, Jia J, Huang L, Qu M, Gao L, Dong H, Hao J, Liu Z. Clinical and Imaging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Encephalitic Symptoms and 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Antibodies. Front Immunol. 2021 Oct 7;12:722404. doi: 10.3389/fimmu.2021.722404. PMID: 34691028; PMCID: PMC8529193.

28. Yang WQ, Qu M, Fang HL, Phan AT, Wu HE, Lang XE, Zhang XY.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of anxiety symptoms in first-episode and drug-naïve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Compr Psychiatry. 2021 Sep 17;111:152275. doi: 10.1016/j.comppsych.2021.15227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560368.

29. 肖康,曹毓佳,聂玉婷,曲淼.高利教授治疗线粒体脑肌病思路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9):3438-3440.

30. 张笑丰,曹毓佳,陈江河,杜芸,王晶,文潇彧,曲淼.全国5省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及其与气郁质相关性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09):824-829.

31. 陈江河,曲淼.COVID-19潜在感染风险对初中生抑郁、焦虑的影响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6):2726-2730.

32. 文潇彧,苏晓鹏,王晶,曹毓佳,张笑丰,唐启盛,曲淼.基于水火“既济”与“未济”理论探讨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中医诊治[J].北京中医药,2021,40(05):495-498.

33. 王晶,于跃怡,付东婷,徐甜,肖康,文潇彧,谢蓓佳,曲淼.路易体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J].吉林中医药,2021,41(05):561-564.

34. 肖康,曹毓佳,聂玉婷,曲淼. 基于本虚标实病机论治神经性肌强直[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21):3813-3815.

35. 聂玉婷,温璐璐,司童,刘瑶,高利,曲淼. 基于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探讨消栓肠溶胶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机制[J].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10):1050-1058.

36. Qu M, Wang J, Chen DC, Chen S, Xiu MH, Zhang XY. Sex-specific association between peripheral superoxide dismutase, BDNF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drug-naive first episod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Free Radic Biol Med. 2020 Sep 16: S0891-5849(20)31251-X. doi:10.1016/j.freeradbiomed.2020.09.014.

37. Du Yun, Zheng Qin, Ou Zheng-Hang, Cao Yu-Jia, Su Xiao-Peng, Li Chunbo, Qu Miao*.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rinda officinalis oligosaccharide capsules f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azil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Epub September 28, 2020.https://doi.org/10.1590/1516-4446-2020-0945.

38. Xu Z, Zhang J, Wang D, Wang T, Zhang S, Zhu X, Kamiya A, Fang J, Qu Miao*. Altered Brain Function in Drug-Naïve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Patients With Early-Life Maltreatment: A Resting-State fMRI Study.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2019 April 24;10:255. doi: 10.3389/fpsyt.2019.00255.

39. Chan, C.C., Huang, L., Song, J. Qu Miao, Gao Li. Integrativ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Severe Stroke–A Case Report.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9,5. https://doi.org/10.1007/s11655-019-3067-x.

40. Zheng Q, Qu Miao*. Burnout among doctors in China through 2018: protocol of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2019, 98:37 dx.doi.org/10.1097 /MD.0000000000017117.

近五年的著作

1.《中医入门七讲》 副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年

2.《探秘三七》 副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年

3.《从探索走向成功-高利团队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成长记》 执行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11

 

 


学生信息
学术型博士
专业学位博士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