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李国君
浏览量:1417   转发量:608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授
  • 导师类别:硕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女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所属专业: 卫生毒理学
  • 邮箱 : gj20071@sina.com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赴美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所研究员;食物中毒诊断溯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毒理学科学学位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MPH)导师及博士联合导师。《毒理学杂志》副主编。北京市2000 年度“科技新星”、北京市2021年度公共卫生毒理学专业领域“首席专家”、2022年首都高层次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建设卫生毒理学科“领军人才”。

       多年来从事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检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脑屏障神经毒理学药理学、模式生物线虫毒理学、公共卫生领域人群健康危害因素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危害评估与健康风险评估相关研究。近二十年主持 “抑制素蛋白prohibitin1在锰致脉络丛上皮细胞周期阻滞效应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对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等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多项省部级课题;主持“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共2项;2020年获得中国毒理学会 “中国毒理学替代法发展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 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其中SCI/SSCI收录40余篇;培养研究生20余名;主持国家继续教育项目3项 “环境因素的毒性效应及其健康影响的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研究新进展”、“毒理学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和应用新进展”、“模式生物线虫毒理病理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主办2016年“中美线虫毒理学研讨会”、2018年全国“第三届秀丽线虫毒理学学术研讨会”、 2019至2023年“北京地区毒理学研究生论坛”。负责制定国家级技术规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毒理学数据相关性评价技术指南》,参与《食品中化学物健康指导值制定指南》、《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规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神经发育毒性试验》等多项技术规范、指南和标准的制修订。作为主编、主审或编委出版《生物标志物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毒理学》、《医学科研入门》、《毒理学》、《21世纪科学:在促进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体外与预测毒理学》等专著及高等院校教材10余部。系《Toxicology Research》、《毒理学杂志》、《中国毒理学与药理学杂志》等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首发基金及多个人才项目的评审专家。

        被聘为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三新”食品行政许可评审专家;农业部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第一届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药监局化妆品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智库理事会及首都公共卫生智库成员等。 兼任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及替代与转化毒理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及风险评价专委会委员、环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专委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毒理分会常务委员及食品卫生分会常务委员;曾任北京预防医学会毒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等。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神经毒理及药理学、模式生物毒理学研究、危害评估与健康风险评估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近二十余年团队研究四大方向:

1.基于血-脑脊液屏障的重金属神经毒性效应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2.基于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的化学品急性毒性快速高通量筛检技术体系及毒性机制研究。

3.公共卫生领域人群健康危害因素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危害识别毒理学替代新技术研发

        如:(1)人源性脑脉络丛上皮细胞系(hCPP)及体外血脑脊液屏障(BCB)的构建研发; (2)基于人源化基因修饰C57-ras小鼠的致癌性危害识别模型构建及其伴随毒代-神经毒-彗星试验整合技术研究与应用;(3)基于线虫模型的化学物危害识别与效应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 (4)Adgra3-CreERT2基因敲入大鼠(Adgra3-iCreERT2 KI Rat)和 PHB1基因脑脉络丛组织条件性敲除大鼠(PHB1 cKO Rat)模型的构建研发及神经毒性危害识别新技术研究;

4.健康危害评估与健康风险评估相关研究。

        如:(1)毒理学数据质量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及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2)基于系统文献检索的危害评估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3)基于毒理学关注阈(TTC)的健康风险评估;(4)构建危害评估和风险评估资源数据库。




(图:基于人源化基因修饰C57-ras小鼠的致癌性危害识别模型构建及其伴随毒代-神经毒-彗星试验整合技术研究



项目情况

主持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抑制素蛋白Prohibitin 1在锰致脉络丛上皮细胞周期阻滞效应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对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细颗粒物对健康寿命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的化学品急性毒性快速筛检及毒性评价体系研究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帕金森氏病的环境致病机制研究----锰致线粒体的损伤  

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食品污染物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课题2“食品污染物危害评估整合技术与应用研究”(#2018YFC1603102)子课题“食品污染物危害识别线虫模型及致癌性评估技术”。

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重大活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警务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3“重大活动食品毒害危险物全链条防范技术研究”(#2018YFC1602703)子课题“重大活动食品中重要典型毒害危险物的危害评估”。

7.北京市公益院所科研课题: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化学毒性健康风险评估:危害评估数据库构建及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8.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食品安全技术保障”项目:食品污染物危害评估与食源性疾病监测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食品污染物危害评估”

9.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自主创新):  “C. elegans线虫模型在化学品毒效快速筛检评估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发”

10.市属公益院所改革与发展项目:职业性锰中毒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基础研究


科研项目

主持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抑制素蛋白Prohibitin 1在锰致脉络丛上皮细胞周期阻滞效应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对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细颗粒物对健康寿命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的化学品急性毒性快速筛检及毒性评价体系研究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帕金森氏病的环境致病机制研究----锰致线粒体的损伤  

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食品污染物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课题2“食品污染物危害评估整合技术与应用研究”(#2018YFC1603102)子课题“食品污染物危害识别线虫模型及致癌性评估技术”。

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重大活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警务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3“重大活动食品毒害危险物全链条防范技术研究”(#2018YFC1602703)子课题“重大活动食品中重要典型毒害危险物的危害评估”。

7.北京市公益院所科研课题: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化学毒性健康风险评估:危害评估数据库构建及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8.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食品安全技术保障”项目:食品污染物危害评估与食源性疾病监测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食品污染物危害评估”

9.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自主创新):  “C. elegans线虫模型在化学品毒效快速筛检评估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发”

10.市属公益院所改革与发展项目:职业性锰中毒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基础研究


研究成果

一、重要奖项:

1.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证书号:2007医-3-007-01

2.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证书号:200701003-3-G0801

3. 中国毒理学会:中国毒理学替代法发展奖(2020年)

 

二、专利与软件著作权(一作、二作):

1.国家知识产权局 发明专利:《PHB1基因敲除非人动物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2022年4月29日),专利号:ZL 2021 1 1663104.7(一作)。

2.国家知识产权局 发明专利:《一种基因修饰的非人动物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2022年5月20日),专利号:ZL 2021 1 1658990.4 (一作)。

3.国家知识产权局 发明专利:《毒理学数据的筛选方法、筛选装置及存储介质》(2023年9月16日)。专利号:202110612411.6(一作)

4.国家版权局 软件著作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线虫化学品毒性数据库系统V1.1》 (20210712)  登记号:2021SR1019850,  证书号:软著登字第7742476号(二作)。

5.国家版权局 软件著作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健康风险评估毒理学数据相关性质量评价系统V1.1》 (20210630)  登记号:2021SR0973051,  证书号:软著登字第7695677号(一作)。

 

三、专著(主编、主审):

1.王慧,宋海云, 贾旭东, 李国君主编. 《生物标志物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年9月第1版.ISBN 978-7-122-36531-6

2.汪惠丽,姜岳明主编,郑金平, 李国君主审. 《食品毒理学》,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7年6月第1版.ISBN: 978-7-5650-3440-4

 

四、近年重要学术论文(通讯或一作)

Du HJ, Tong GH, Ning JY, Gao S, Yang Q, Feng Y, Zhang P, Zhang W, Jing HM, Li GJ*. A repeated dose 28-day oral toxicity study of sodium dehydroacetate (DHA-S) in Wistar rats.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23 Jan;137:105313. doi: 10.1016/j.yrtph.2022.105313. Epub 2022 Dec 1. PMID: 36463982.

Zhang W, Li Z, Li G*, Kong L, Jing H, Zhang N, Ning J, Gao S, Zhang Y, Wang X, Tao J. PM2.5 induce lifespan reduction, insulin/IGF-1 signaling pathway disruption and 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Front Public Health. 2023 Feb 2;11:1055175. doi: 10.3389/fpubh.2023.1055175. PMID: 36817915; PMCID: PMC9932997.

Han GC, Jing HM, Zhang WJ,Zhang N, Li ZN, Zhang GY, Gao S, Ning JY, LiG*. Effects of lanthanum nitrate on behavioral disorder, neuronal damageand gene expression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Caenorhabditiselegans. Toxicology. 2022 Jan15;465:153012.  doi: 10.1016/j.tox.2021.153012. Epub 2021 Oct 27.

Zhu A#*., Zheng F#., ZhangW#., Li L#., Li Y., Hu H., Wu Y.,  BaoW., Li G*.,Wang Q*., Li H*.Oxidation and Antioxid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in the Model OrganismCaenorhabditis elegans. Antioxidants2022, 11, 705. https://doi.org/10.3390/antiox11040705

Han GC#, Tan ZS#, Jing HM, NingJY, Li ZN, Gao S, Li G* . Cometassay evaluation of Lanthanum nitrate DNA damage in C57-ras transgenic Mice. Biol Trace Elem Res. 2021Oct;199(10):3728-3736.  doi: 10.1007/s12011-020-02500-5. Epub 2021Jan 5.

Qiu Y, Liu Y, Li Y*, Li G*, Wang DY*. Effect ofchronic exposure to nanopolystyrene on nematod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Chemosphere. 2020 Oct;256:127172. doi: 10.1016/j.Chemosphere.2020.127172. Epub 2020 May 24.

Liang S#, Duan J#, Hu H, Zhang J, GaoS, Jing H, Li G*, Sun Z*.ComprehensiveAnalysis of SiNPs on the Genome-Wide Transcriptional Changes in Caenorhabditiselegans. Int J Nanomedicine. 2020 Jul23;15:5227-5237. doi: 10.2147/IJN.S251269. eCollection 2020.

Gao S#, Chen W#, Zhang N, Xu C, JingH, Zhang W, Han G, Flavel M, Jois M, Zeng Y, Han JD, Xian B*, Li G*. A Highthroughput Assay for thePrediction of Chemical Toxicity by Automated Phenotypic Profiling ofCaenorhabditis elegans. J. Vis. Exp. 2019Mar 14;(145). doi: 10.3791/59082. 

Zhu A, Ji Z, Zhao J, Zhang W, Sun Y, ZhangT, Gao S, Li G*, Wang Q* , Effect ofEuphorbia factor L1 on intestinal barrier impairment and defecation dysfunction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hytomedicine. 2019Dec; 65:153102. doi: 10.1016/j.phymed. 2019.153102. Epub 2019 Sep 27.

Gao S, Chen WY, Zeng YX, Jing HM,Zhang N, Flavel M, Jois M, Han JD, Xian B*, Li G*. Class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of toxicity of chemicals usingan automated phenotypic profiling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BMC Pharmacol Toxicol. 2018Apr 18;19(1):18. doi: 10.1186/s40360-018-0208-3.

Li Y, Gao S, Jing HM, Qi LJ, Ning JY,Tan ZS, Yang KX, Zhao CY, Ma L*, Li G*.Correlation of chemical acute toxicity between the nematode and the rodent. ToxicologyResearch. 2013, 2, 403-412. 

LiG, Choi BS, Wang X, Liu J, Waalkees MP, Zheng W. Molecular mechanism ofdistorted iron regulation in the blood-CSF barrier and regional blood-brainbarrier following in vivo subchronic manganese exposure.  NeuroToxicology, 2006, 27:737-744.

LiG, Zhao Q, Zheng W. Alteration at translational but not transcriptionallevel of transferrin receptor expression following manganese exposure at theblood-CSF barrier in vitro.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2005, 205:188-200.

LiG, Zhang LL, Lu L, Wu P, Zheng W.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welding fumeamong welders: Alterations of Manganese, Iron, Zinc, Copper, and Lead in BodyFluids and the Oxidative Stress Statu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04, 46 (3), 241-248.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