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张鸿祺
浏览量:272   转发量:16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主任医师
  • 导师类别:硕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宣武医院
  • 所属专业: 外科学(神外)
  • 邮箱 : hqzh@vip.163.com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主要从事脑与脊髓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近30年,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多年经验的积累,成为同时熟练掌握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两项技术的脑脊髓血管病外科专家,并将二者相互融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国家“十三五”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学进步三等奖、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百层次人才)、2018年入选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登峰”人才培养计划、2019年入选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2020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神经科学技术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WFITN,执行委员;亚洲及大洋洲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AAFITN)执行委员。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脑与脊髓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初创基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之一。上世纪60年代初由我国神经外科先驱赵以成教授创立,先后在王忠诚院士、丁育基教授、凌锋教授、张鸿祺教授等的带领下,现已成为装备现代化、技术精良、梯队合理、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神经外科中心。是全国神经外科临床重点学科、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授权的世界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示范中心;是卫健委批准的首批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还是中国神经外科援外培训基地。

2004年,由北京市政府牵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INI Hannover)合作,正式成立了神经医学医疗、研究和教育机构-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2018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China-INI与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融合统一,相互依托,优势互补,集科、教、研一体,打造神经外科一流团队和国际交流平台,为广大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与诊疗体验,为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提供高水平的临床和科研培训。

目前,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建立了完善的亚专业体系,设立有脑与脊髓血管病中心、脑血运重建中心、脊柱脊髓中心、颅底和脑肿瘤中心、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疾病中心、儿童神经外科中心、神经创伤与危重症中心、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团队等8个亚专业组,26个主诊单元。拥有微侵袭神经外科临床技能实验室培训基地,设有Yasargil显微外科训练中心、Samii颅底外科训练中心、脊柱显微外科培训中心、神经内镜训练中心、虚拟现实训练中心等。并建设有智造实验室、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脊髓损伤与功能重建实验室等研究基地。

 2018年底China-INI脑形大楼全面投入使用,神经外科基地总床位数达到345张,共有17间专用手术室(包括DSA复合手术室2间、MRI复合手术室1间)、6间神经介入导管室,及1台伽马刀和2台直线加速器。装备有世界最先进的神经外科诊疗设备,包括顶级手术显微镜、手术导航设备、术中超声、术中磁共振、术中血管造影设备、神经导航机器人、双C臂DSA、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等。现有医生81人、护士197人、研究员3人、技术员9人,每年完成各类复杂神经外科手术超过一万例。


项目情况

承担及完成各级科研课题17项。包括: 国家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北京市科委“复杂脑血管病的诊疗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中国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适宜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等。


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

致力于脑与脊髓血管病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近 30 年,治疗患者近万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脊髓血管畸形数据库,纳入病例达3000余例,并开展了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研究团队连续在《Brain》发表四篇论文,在国际上首次全面的阐释了脊髓动静脉畸形的自然病史(封面论文)及外科干预结果,首次证实了肿瘤相关通路基因KRAS/BRAF体细胞突变在脑脊髓AVM中的核心作用。首次发现MAP3K3与PIK3CA体细胞激活突变是脑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的病因(封面论文)。其研究成果在脊髓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规范治疗和未破裂动脉瘤出血风险的研究,将优化、规范我国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策略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普及,对我国的健康卫生事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