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李佑祥
浏览量:203   转发量: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主任医师
  • 导师类别:硕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 所属专业: 外科学(神外)
  • 邮箱 : liyouxiang@mail.ccmu.edu.cn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李佑祥, 男,1966年12月出生于湖北,汉族。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自1992年开始率先在国内进行颅内疾病血管内治疗研究,经其治疗的病人无数,挽救了大量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命;通过努力使得多项介入及栓塞材料实现了国产化,为减低治疗成本,普及血管内治疗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精度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产业化及示范应用研究”,国家科技支撑“863”项目、科技部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科研专项、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累计研究经费7000万元。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0余篇,研究论文先后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JAMA Network Open、IEEE Trans Med Imaging、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troke、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Joru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Jorunal of Neurosurgery、Neurosurgery、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European Radiology、Surgical Neurology、Neuroradiology、Neurology Reseach等行业内著名学术期刊。先后指导医学博士后3人,博士生20余人、医学硕士30余人。

现任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介入专业组组长、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医师学会知名专家、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性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研究,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慢性硬膜下血肿,交通性脑积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脑出血,脊髓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及应用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目前在读全日制博士生4人,在读全日制硕士生4人;团队科研实力雄厚,科研经费充足,团队氛围融洽

微信图片_20220815221537


项目情况

1.率先开展研发国内首款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

相对于传统的对病人损伤较大的开颅开胸手术治疗方式,血管介入微创治疗以创伤小、恢复快、愈后佳的优势,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逐渐成为最佳治疗方式。但是介入治疗手术仍存在制约其学科发展的瓶颈,如手术操作难度大、器械定位精度稳定性低,患者面临稳定性及精确性不高带来的手术风险;辐射伤害大,介入医师面临辐射导致的白细胞降低及细胞癌变等风险;因此,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模式需要转变。

在此背景下,李佑祥教授带领并组织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天坛医院,北京理工大学长期紧密合作,承担十二五规划“863”计划“高端心脑血管实时介入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2015AA043202)”项目,完成了心脑血管实时介入辅助机器人系统总体结构研发,解决了现有技术难以满足导管导丝协同操作的问题。

2017年,本团队再次申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精度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产业化及示范应用研究”并成功获得立项支持。该项目在 “863”计划项目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目标:实现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产业化。项目实施以来,本团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也是国内唯一一个符合临床导管室标准的实验用导管室,用于真实手术室环境下(包括机器人在内)多种现有医疗设备的联动融合、远程医疗及临床试验的研究工作。为了更好的研发和生产介入手术机器人,并确保项目的产业转化与临床推广。本团队正在建设具有10万级洁净空间生产车间的工厂,其中包括生产车间两个、解析室、粗洗室、精洗室、理化室、导管室、无菌室、办公室等,目前正在逐步建设机器人生产线。

目前李佑祥教授团队的介入手术机器人已在国内率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系统目前已申报核心发明专利近20项,发表研究论文14篇。获2018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019北京双创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种重点参观本团队机器人系统的展示并给与高度评价。

2.创新并推广“电血栓”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为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提供新方向

以弹簧圈栓塞为代表的机械填塞动脉瘤,目前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尽管弹簧圈栓塞在封闭动脉瘤体、诱导血栓形成的效果肯定,但在临床中也经常遇到诸多问题。包括微小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及大动脉瘤,常规栓塞方法往往治疗效果不理想,且费用昂贵,对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在李佑祥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创新的使用了了“电血栓”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电传导材料表面的正电荷,吸引血液中的带负电荷的血细胞、血小板等来形成血凝块,诱导瘤内血栓形成来封闭动脉瘤腔,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瘤的效果。

目前,李佑祥教授团队已经研发了一套电血栓治疗技术装置。采用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验证了所研发电血栓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所研发的电血栓技术诱导血栓稳定、封闭动脉瘤腔完全且操作更简单。本技术属于首创,并在多家医院应用推广,大量病人从中获益。其花费只有目前传统介入栓塞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该技术为传统方式难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提供了治疗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电凝技术联合传统血栓诱导技术进行常规大小动脉瘤手术,可提高致密栓塞率,降低复发率,同时减少弹簧圈等介入耗材的消耗,使得治疗费用降低50-70%,为患者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项目相关成果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目前拥有授权核心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2项,已经申请国际专利,并荣获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相关技术改进产品也在生产及注册当中。

3.率先开展国内颅内动脉瘤7T高分辨核磁成像研究

李佑祥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展开了颅内动脉瘤核磁成像方面的研究,课题动态增强磁共振在颅内囊性动脉瘤渗出性的应用研究。该课题和清华大学生物影像中心合作开展。同时,为更好的本项研究,目前团队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合作进行了动脉瘤 7T 核磁血管壁序列成像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将7T核磁技术引入颅内动脉瘤的研究中。进一步揭示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瘤壁重塑、强化、动脉瘤破裂之间的关系。相关成果发表在专业知名杂志“European Radiology” 上。

4.首次明确了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颅内动脉瘤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大量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代谢人体摄入的各类物质,产生小分子代谢物如TMAO、炎症因子等对复杂性疾病产生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人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是否与肠道菌群相关?如相关是否可能以此为突破口寻找新的干预措施?以上问题均不清楚。

因此,李佑祥教授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多家机构合作,首次明确了人颅内动脉瘤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解析了肠道菌群在颅内动脉瘤发生中的机制并提供了新的干预手段(补充牛磺酸或H. hathewayi),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并可能提升防治效果,尤其是对于不适于手术(包括介入及外科治疗)的或手术并发症风险高的非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新的可能有效的干预手段。相关成果于2020年发表在知名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科研项目

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肠道细菌Hungatellahathewayi通过上调牛磺酸代谢抑制S100A8/S100A9减轻血管内皮炎症改善颅内动脉瘤的机制研究;

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及其安全交互操作研究;

3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精度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产业化及示范应用研究;

4北京市科委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匹配——脑认知与脑医学-新型脑血管介入辅助机器人系统医学评价与临床方案研究;

5科技部“863”计划 ——高端心脑血管实时介入辅助机器人系统;


研究成果

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8篇,累及共获得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


代表性论文:

1.Li H, Xu H, Li Y, et al. Alterations of gut microbiota contribute to the progression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Nat Commun. 2020 Jun 25;11(1):3218. doi: 10.1038/s41467-020-16990-3.

2.Liu Q, Jiang P, Jiang Y, et al. Prediction of Aneurysm Stability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Model Based on PyRadiomics-Derive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Stroke. 2019 Sep;50(9):2314-2321. doi: 10.1161/STROKEAHA.119.025777.

3.Liu P, Han C, Li DS, et al. Hemorrhagic Moyamoya Disease in Children: Clinical, Angiographic features, and Long-Term Surgical Outcome. Stroke. 2016 Jan;47(1):240-3. doi: 10.1161/STROKEAHA.115.010512.

4.Liu X, Feng J, Li Z,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wall thickness and enhancement using 7T high resolution, black bloo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 Neurointerv Surg. 2022 Jul;14(7):723-728. doi: 10.1136/neurintsurg-2021-017688.

5.Ge H, Lv X, Ren H, et al. Influence of CYP2C19 genetic polymorphisms on clinical outcome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reated with stent-assisted coiling. J Neurointerv Surg. 2017 Oct;9(10):958-962. doi: 10.1136/neurintsurg-2016-012635.

6.Zeng Y, Liu X, Xiao N, et al. Automatic Diagnosis Based on Spatial Information Fusion Feature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 IEEE Trans Med Imaging. 2020 May;39(5):1448-1458. doi: 10.1109/TMI.2019.2951439.


代表性奖项:

1.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2020年;

2.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复赛  优秀奖  2019年;

3.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第三届科技创新大赛  二等奖  2018年;

4.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  优胜奖  2018年;

5.连云港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17年;

6.华夏医学科技奖  三等奖  2016年;

7.中华医学科技奖  三等奖  2015年;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