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李建军
浏览量:183   转发量:3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主任医师
  • 导师类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学位:硕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 所属专业: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 邮箱 : crrc100@163.com
  • 工作电话 : 010-87020341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李建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书记,北京博爱医院院长,现任中国康复科学所所长、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康复学科建设基地主任、中国残联残疾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神经损伤修复所所长、神经损伤与康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兼任国际脊髓学会(ISCoS)理事、国际脊髓学会(ISCoS)中国分会主席、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ISPRM)理事、国际残疾管理标准委员会(IDMSC)委员、德国外科学会(GAST)荣誉会员、日本康复医学会(JARM)荣誉会员、日本物理治疗学会(SPTSJ)荣誉会员。

      兼任国务院残工委全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卫健委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康复医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中国康复医学会第5届和第6届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分会第1届和第2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第2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第11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主编、BJSM(Th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Medicine)中文版副主编、《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编委、《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委等职务。

        李建军教授从事康复医学与残疾人康复事业一线工作30余年,在康复医学、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老年康复、骨科康复、康复教育、康复管理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荣获国际著名的“瑞克-汉森非凡成就奖” (Rick Hansen Foundation)和“HAIM RING AWARD”(ISPRM)、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全国百名优秀院长”、“四川抗震救灾一线突出贡献奖”、中华医学会“人文管理荣誉奖”、中国医师协会“第五届中国医师奖提名奖”、丰台区“有突出贡献人才”、“丰台区名医”等多项荣誉称号。担任2012年、2016年夏季残奥会中国代表团首席医疗官;担任2019阿布扎比特奥会中国代表团首席医疗官;担任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雪医疗卫生保障专家。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脊柱脊髓损伤康复与治疗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李建军教授带领的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团队,多年来开展脊柱脊髓损伤的康复与治疗的相关研究,该科室是在骨科、脊柱外科、显微外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该科为首都医科大学硕、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培养点,同时担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承担了首都医科大学2020级康复治疗学专业、2021级康复治疗专业、2020级护理专业、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2016级英语授课留学班的《康复医学概论》科目的授课任务。该科室拥有国内外该领域知名专家指导,并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德国、英国、挪威、香港等地多家医疗、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形成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科室把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及外周神经损伤作为治疗重点。强调神经康复与外科手术并重的综合治疗模式。目前重点开展以下治疗项目:1.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外周神经损伤治疗2.神经损伤后并发症治疗(如疼痛、痉挛等)3.脊髓、神经损伤后肢体功能重建(包括部分脑瘫、偏瘫等病例)4.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重建(外科手术、呼吸起搏器植入等)5.颈肩及腰腿疼痛的保守或外科治疗6.功能性电磁刺激治疗神经损伤7.研究性开展脐带血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8.脊髓拴系综合征保守及外科治疗8.脊髓、外周神经损伤后康复治疗9.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变化规律及精准干预策略的临床应用研究。团队成员多次获得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北京医学科技奖等重要奖项。团队申请多项重点课题,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残联课题等课题30余项;团队发表国内外论文共3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教材等30余项;同时研发脊柱脊髓损伤相关的新技术、新设备,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部分专利现已实现成果转化。

李建军教授现任中国康复科学所的所长,中国康复科学所作为中国残联直属的事业单位,1995年经中编办批复,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所属3个研究所和一个全国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划出成立。目前主要开展康复科学研究和康复人才培养,承担全国康复服务指导、基础研发、临床转化、政策研究等职责,是我国集康复医学、工程、信息、残疾预防与控制、社会服务指导工作为一体的国家级康复科学专业研究机构,是我国康复事业的科研中心、技术资源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包括康复医学研究团队、康复工程研究团队及康复信息研究团队等。康复医学研究团队目前科研团队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遗传学,兽医学等相关专业,形成了一支梯度合理、朝气蓬勃、海外留学经历丰富、学科配备齐全、具有非常强研发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医学所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依托完善的技术平台,紧密围绕神经康复和临床医学领域关键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首都卫生发展专项等多项课题;康复工程研究所专业技术涉及假肢矫形工程,康复工程,机械工程,中枢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像学与运动学评估学,机械自动化等,专业覆盖面广,人才分布均匀,团队年龄结构合理,组成了一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团队依托医工结合的独有特色,进行了很多相关课题的研究,为所内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信息所科研团队主要开展残疾与康复政策与发展研究、残疾与康复标准研究、残疾与康复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图书文献工作、康复信息服务与研究、中心网站管理与维护以及《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在中国康复科学所各研究团队的努力与配合下,除了产出多项实现落地生产的专利、上百篇高水平知名期刊文章外,中国康复科学所还开展多项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及多项康复相关的国内外合作项目,关注科学研究的同时关注社会服务,考察和调研有康复需求的人群,给予他们相应的人文关怀。


项目情况

1.      2022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科学研究引导基金),MENPs功能化水凝胶及BMSC-Exos调节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2022CZ-3,2021.6-2023.6, 34.095万,在研,主持,审批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      2021年度国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残疾预防策略与应用研究”(21ZD187),子课题“老年慢性疾病致残的预防策略与应用研究”(2022HZ-04),6万元,立项日期:2021.12.6,项目年限:四年,审批单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3.      2021年度中国残联研究课题,现代科技在残疾人事业中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21&ZZ004,2021.09-2022.4.30,2万元,已结题,主持,审批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4.      2021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科学研究引导基金),胶质细胞重编程及KCC2选择性激活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2021CZ-2,2021.6-2023.6, 48.16万,在研,主持,审批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5.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1400,双阴性T细胞在脊髓损伤后通过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殖发挥神经修复作用的机制研究,55万元,在研,主持,审批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1.01-2024.12

6.      康复大学(筹)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专项资金课题,2020kfdx-004,9万元,KCC2的选择性激活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影响的研究,在研,主持,审批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0.9-2023.5

7.      康复大学(筹)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专项资金课题,2020kfdx-009,9万元,通过星型胶质细胞重编程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的实验研究,在研,主持,审批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0.9-2023.5

8.      冬奥运动损伤康复诊疗体系建立及绿色通道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F0301104 (201808-202206)第一,381.00万元,审批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9.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0979,CircRNA-Nalcn内源性竞争miR-223-3p上调靶基因Hsp90b1通过调控Akt通路抑制脊髓损伤诱导的脊髓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2019.01-2022.12,61万元,在研,主持,审批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10.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重点公关项目,首发2018-1-6011,脊髓损伤康复平台及远程康复指导体系的建立,2018/01-2021/12,130万元,主持,审批单位: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科研项目

1.      2022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科学研究引导基金),MENPs功能化水凝胶及BMSC-Exos调节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2022CZ-3,2021.6-2023.6, 34.095万,在研,主持,审批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      2021年度国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残疾预防策略与应用研究”(21ZD187),子课题“老年慢性疾病致残的预防策略与应用研究”(2022HZ-04),6万元,立项日期:2021.12.6,项目年限:四年,审批单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3.      2021年度中国残联研究课题,现代科技在残疾人事业中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21&ZZ004,2021.09-2022.4.30,2万元,已结题,主持,审批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4.      2021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科学研究引导基金),胶质细胞重编程及KCC2选择性激活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2021CZ-2,2021.6-2023.6, 48.16万,在研,主持,审批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5.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1400,双阴性T细胞在脊髓损伤后通过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殖发挥神经修复作用的机制研究,55万元,在研,主持,审批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1.01-2024.12

6.      康复大学(筹)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专项资金课题,2020kfdx-004,9万元,KCC2的选择性激活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影响的研究,在研,主持,审批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0.9-2023.5

7.      康复大学(筹)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专项资金课题,2020kfdx-009,9万元,通过星型胶质细胞重编程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的实验研究,在研,主持,审批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0.9-2023.5

8.      冬奥运动损伤康复诊疗体系建立及绿色通道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F0301104 (201808-202206)第一,381.00万元,审批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9.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0979,CircRNA-Nalcn内源性竞争miR-223-3p上调靶基因Hsp90b1通过调控Akt通路抑制脊髓损伤诱导的脊髓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2019.01-2022.12,61万元,在研,主持,审批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10.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重点公关项目,首发2018-1-6011,脊髓损伤康复平台及远程康复指导体系的建立,2018/01-2021/12,130万元,主持,审批单位: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研究成果

重要学术论文

1.      ChenY-X, Zuliyaer T, Liu B, Guo S, Yang D-G, Gao F, Yu Y, Yang M-L, Du L-J, LiJ-J *.Sodium selenite promotes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spinalcord injury by inhibiting ferroptosis.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December2022 - Volume 17 - Issue 12 - p 2702-2709 doi: 10.4103/1673-5374.339491

2.      Talifu Z, Qin C, Xin Z, Chen Y,Liu J, Dangol S,Ma X, Gong H, Pei Z,Yu Y, Li J, Du L *(2022) The Overexpression of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and Neurotrophin-3 Promote Functional Recovery andAlleviate Spasticit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Front. Neurosci. 16:863793.doi:10.3389/fnins.2022.863793

3.      ZhangX, Li J*, Du Y. 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 on Non-fluent Aphasia After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on Clinical Trials. Front Neurosci.2022 Jan 27;15:753356. doi: 10.3389/fnins.2021.753356

4.      GuR, Ozaki N, Yang D, Huang Q, Sato S, Zheng F, Sano M, Ishida T, Li J*,Kakuda W. Utility of the ability for basic movement scale II as a predictionmethod of ambulation ability in patients after the hip fracture surgery. JOrthop Sci. 2021 Nov;26(6):1025-1028. doi: 10.1016/j.jos.2020.09.013

5.      ZhangXY, Yu WY, Teng WJ, Lu MY, Wu XL, Yang YQ, Chen C, Liu LX, Liu SH, Li JJ*.Effectiveness of 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 in Chinese Mandarin on Non-fluentAphasia in Patients After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Front Neurosci.2021 Jul 23;15:648724. doi: 10.3389/fnins.2021.648724

6.      ZhangXY, Yu WY, Teng WJ, Song YC, Yang DG, Liu HW, Liu SH, Li XB, Wang WZ, Li JJ*.Effect of vocal respiratory training on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 respiratoryneural plasticity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Neural Regen Res. 2022 May;17(5):1065-1071. doi:10.4103/1673-5374.324856 .

7.      ZhangXY, Li JJ*, Lu HT, Teng WJ, Liu SH. Positive effects of musictherapist's selected auditory stimulation on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ofpatients with 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euralRegen Res. 2021 Jul;16(7):1266-1272. doi: 10.4103/1673-5374.301021 .

8.      ZhangXY, Song YC, Liu CB, Qin C, Liu SH, Li JJ*. Effectiveness of oral motorrespiratory exercise and vocal intonation therapy on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vocal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 Neural Regen Res. 2021 Feb;16(2):375-381. doi: 10.4103/1673-5374.290909 .

9.      HuimingG, Yuming W, Mingliang Y, Changbin L, Qiuchen H, Jianjun L*. Study 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circulation in the site of pressure ulcer in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Sci Prog. 2021Jul-Sep;104(3):368504211028726. doi: 10.1177/00368504211028726 .

10.   JingY, Yu Y, Bai F, Wang L, Yang D, Zhang C, Qin C, Yang M, Zhang D, Zhu Y, Li J,Chen Z. Effect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on neurological restorationin a spinal cord injury mouse model: involvement of brain-gut axis. Microbiome.2021 Mar 7;9(1):59. doi: 10.1186/s40168-021-01007-y .

11.   GuoY, Gao F, Guo H, Yu W, Chen Z, Yang M, Yang D, Du L, Li J. Corticalmorphometric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completeness, level, and duration ofspinal cord injury in humans: A case-control study. Brain Behav. 2021 Jan13:e02037. doi: 10.1002/brb3.2037 .

12.   LiuH, Liu J, Shen M, Yang X, Du L, Yang M, Li J, Gao F, Li J*. The changing demographicsof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Beijing, China: a single-centre report of2448 cases over 7 years. Spinal Cord. 2020 Oct 13. doi: 10.1038/s41393-020-00564-7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3051559 .

13.   GaoF, Guo Y, Chu H, Yu W, Chen Z, Chen L, Li J, Yang D, Yang M, Du L, Li J*, ChanCCH*. Lower-Limb Sensorimotor Deprivation-Related Brain Activation in Patientswith Chronic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Front Neurol. 2020 Oct 6; 11:555733.doi: 10.3389/fneur.2020.555733 . PMID: 33123075 ; PMCID: PMC7573128 .

14.   GaoF, Chu H, Chen L, Du L, Yang M, Li J, Yang D, Zhang H, Li J*, Chan C. FactorsAssociated with In-Hospital Outcomes of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10-yearAnalysis of the US National Inpatient Sample.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20 Sep1;28(17):707-716. doi: 10.5435/JAAOS-D-18-00728 . PMID: 32833389 .

15.   LiuJ, Liu HW, Gao F, Li J, Li JJ*.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traumatic spinalcord injury in Beijing, China. J Spinal Cord Med. 2020 Jul 23:1-7. doi:10.1080/10790268.2020.179350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2703104 .

16.  Liu Y, Liu CB, Qin C,Zhang X, Feng H, Wang ZJ, Li JJ*. (2020)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myelotomyon nerve function in ra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b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cta Radiologica. Dec. DOI: 10.1177/0284185120975182Zhang X, Jing Y, Qin C, Liu C, 17.Yang D, Gao F, Yang M, Du L, Li J*. Mechanical stress regulates autophagic flux to affect apoptosi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 2020 Sep 17. doi: 10.1111/jcmm.15863 .

18.Xin Zhang, Chuan Qin, Yingli Jing, Degang Yang, Changbin Liu, Feng Gao, Chao Zhang, Zuliyaer Talifu, Mingliang Yang, Liangjie Du, Jianjun Li*. Therapeutic effects of rapamycin and surgical decompression in a rabbit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Cell Death and Disease, 2020, 11:567.

19.Fei Wang, JianJun Li*, Kemin Liu, Sihai Liu, Zhigang Cui, Anqing Wang. Combined Rehabilitative Exercise and Celecoxib Treatment Relieves Inflammation and Smooths Quadriceps Muscle Contraction after Traumatic Knee Injury. Acta Medica Mediterranea, 2020, 36: 1143.

20.Qin C, Xu PP, Zhang X, Zhang C, Liu CB, Yang DG, Gao F, Yang ML, Du LJ, Li JJ*. 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RNA-derived small RNAs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 NEURAL REGEN RES 2020, 15(2): 212-221.

21.Qin C, Feng H, Zhang C, Zhang X, Liu Y, Yang D, Du L, Sun Y, Yang M, Gao F, Li J*.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Profiles and Functional Prediction of tRNA-Derived Small RNAs in Rats After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Frontiers in Molecular Neuroscience, 2020, 12: 326.

22.Qin C, Liu C, Yang D, Gao F, Zhang X, Zhang C, Du L, Yang M, Li J*. Circular RNA Expression Alteration and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in Rats After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FRONT MOL NEUROSCI 2019, 11: 497.

23.Liu C, Yang D, Zhang X, Zhang W, Li D, Zhang C, Qin C, Du L, Li J, Gao F, Zhang J, Zuo Z, Yang M, Li J*. Degeneration of white matter and gray matter revealed b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d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canine. CNS NEUROSCI THER 2019, 25(2): 261-272.

24.Zhang X, Liu C, Yang D, Qin C, Dong X, Li D, Zhang C, Guo Y, Du L, Gao F, Yang M, Li J*. Dynamic changes in intramedullary pressure 72 hour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NEURAL REGEN RES 2019, 14(5): 886.

25.Zhang C, Jing Y, Zhang W, Zhang J, Yang M, Du L, Jia Y, Chen L, Gong H, Li J, Gao F, Liu H, Qin C, Liu C, Wang Y, Shi W, Zhou H, Liu Z, Yang D, Li J*. Dysbiosis of gut microbiota is associated with serum lipid profiles in male patients with chronic 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AM J TRANSL RES 2019, 11(8): 4817.

26.Chao Z, Anming H, Yingli J, Degang Y, Jianjun L*. Mannitol Reduces Spinal Cord Edema in Rats with Acute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Letters in Drug Design & Discovery 2019, 16: 1-8.

27.Jing Y, Yang D, Bai F, Zhang C, Qin C, Li D, Wang L, Yang M, Chen Z, Li J*. Melatonin Treatment Alleviates Spinal Cord Injury-Induced Gut Dysbiosis in Mice. J Neurotrauma 2019, 36(18): 2646-2664.

28.Liu H, Li J*, Du L, Yang M, Yang D, Li J, Gao F, Ma K. Short-term effects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on the balance and ambulation func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INERVA MED 2019, 110(3): 216-223.

29.Zhu Z, Li J*, Yang D, Du L, Yang M. Ultrasonography of Diaphragm Can Predict Pulmonary Function in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 A Pilot Case-Control Study. MED SCI MONITOR 2019, 25: 5369-5374.

30.Zhu, Z., Li, J.*, Yang, D., Gao, F., Du, L., & Yang, M. Ultrasonographic evaluation of diaphragm thickness and excursion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J Spinal Cord Med. 2019, 1-6.

31.Liu G, Li J*, Zhou H, Zheng Y, Hao C, Zhang Y, Wei B, Wang Y, Kang H, Lu X. Validation of a novel cone tool for pinprick sensation exam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SPINAL CORD 2019, 57(9): 747-752.

32.Guo Y, Gao F, Liu Y, Guo H, Yu W, Chen Z, Yang M, Du L, Yang D, Li J*. White Matter Microstructure Alte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ssessed b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FRONT HUM NEUROSCI 2019, 13: 11.

33.Liu C, Yang D, Meng Q, Li D, Yang M, Sun W, Zhang W, Cai C, Du L, Li J, Gao F, Yu Y, Zhang X, Zuo Z, Li J*. Dynamic correlation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s in beagle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NEURAL REGEN RES 2018, 13(5): 877.

34.Liu C, Yang D, Li J*, Li D, Yang M, Sun W, Meng Q, Zhang W, Cai C, Du L, Li J, Gao F, Gu R, Feng Y, Dong X, Miao Q, Yang X, Zuo Z. Dynamic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of spinal cord contusion: A canine model. J NEUROSCI RES 2018, 96(6): 1093-1103.

35.Zhang C, Zhang W, Zhang J, Jing Y, Yang M, Du L, Gao F, Gong H, Chen L, Li J, Liu H, Qin C, Jia Y, Qiao J, Wei B, Yu Y, Zhou H, Liu Z, Yang D, Li J*.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in male patients with chronic traumatic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J TRANSL MED 2018, 16(1): 353.

36.Qin C, Guo Y, Yang D, Yang M, Du L, Li J*.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mproves Locomotor Recovery in Rat Models of Spinal Cord Inju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ELL PHYSIOL BIOCHEM 2018, 47(5): 1835-1852.

37.Qin C, Zhang WH, Yang DG, Yang ML, Du LJ, Li JJ*. Myelotomy promotes locomotor recovery in rats subjected to spinal cord injury: A meta-analysis of six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NEURAL REGEN RES 2018, 13(6): 1096-1106.

主编或副主编的著作/译著

1.      《骨科康复技术》,主编,2021年7月1日,电子工业出版社

2.      《运动系统与疾病 第2版》,参编,(主编 贺西京),2021年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3.      《运动创伤学》,参编,(主编敖英芳),2020年1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4.      《运动系统损伤与疾病》,参编,(主编贺西京),2015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5.      《老年人康复服务指南》,主编,2015年5月,排名第一,中国社会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6.      《老年康复训练师实务培训》,主编,2014年4月,排名第一,人民军医出版社

7.      《医改传奇——从经典到精益》,主译,2014年7月,排名第一,主要合作者:高钧,阎少华,周宁,人民军医出版社

8.      《康复治疗学系列教材19本》,总主编,2014年华夏出版社

9.      《中国福利协会养老服务指导丛书分册》,主编,2014年5月,中国社会出版社

10.   《老年康复训练师实务培训分册》,李建军(主编),2014年5月,中国社会出版社

11.   《康复治疗:新Bobath治疗》,主编,2013年10月,人民军医出版社,主编:古泽正道,李建军

12.   《康复医学导论》(第二版),主编,2012年1月,华夏出版社

13.   《脊柱康复医学-高级理论与临床实践》,主译,2012年6月,排名第三,主要合作者:洪毅,海涌,人民军医出版社

14.   《英日汉脊柱脊髓医学辞典》,主编,2010年10月,原子能出版社,周天健,周国昌,李建军,谭远超

15.   《脊髓诊断学》,主编, 2010年6月1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主编:周天健,李也白,李建军

16.   《综合康复学》,主编,2009年9月,求真出版社

17.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参考手册》,主编译,2008年07月0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

18.   《地震伤残的康复与护理》,参编,2008年5月23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19.   《地震骨科伤员早期康复》(上),参编,2008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20.   《地震骨科伤员早期康复》(下),参编,2008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21.   《地震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训练》,主编,2008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22.   《地震脊髓损伤并发症防治》,主编,2008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23.   《脊柱脊髓损伤现代康复与治疗》,主编,2006年4月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周天健、李建军

重要奖项

1.   2011年4月13日被国际“脊髓损伤瑞克汉森基金会”授予“瑞克-汉森非凡成就奖”

2.   2017年11月29日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一位)

3.   2017年5月7日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一位)

4.   2018年11月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一位)

5.   2020年3月10日荣获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会(ISPRM)“HAIM RING AWARD”

授权专利

1、  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植入式膈肌起搏器及其控制方法,2021年3月9日公布,专利公布号:CN 112451854 A,发明人,排名第二;

2、  中国实用新专利:一种具有下肢锻炼功能的多功能轮椅,2022年2月22日公布,授权公告号:CN 215875279 U,发明人,排名第一;

3、  中国实用新专利:一种用于瘫痪患者的便捷式移动装置,2022年2月22日公布,授权公告号:CN 215875344 U,发明人,排名第一;

4、  中国实用新专利:一种用于瘫痪患者的康复训练带,2022年1月14日公布,授权公告号:CN 215505373 U,发明人,排名第一;

5、  中国实用新专利:一种用于瘫痪患者尿布更换的辅助装置,2022年3月15日公布,授权公告号:CN 216021801 U,发明人,排名第一;

6、  中国发明专利:一种脊髓损伤康复治疗装置,2022年2月15日公布,专利公布号:CN 114177024,发明人,排名第一;

7、  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脊髓损伤康复用辅助训练装置,2022年2月15日公布,专利公布号:CN 114042291 A,发明人,排名第一;

8、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动物脊髓损伤模型脊髓切开减压器,2019年10月29日授权,专利号:ZL 2018 2 1322624.5,发明人,排名第一;

9、  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大动物脊髓瞬间撞击损伤模型打击器,2018年07月06日授权,专利号:201610700789.0,发明人,排名第一;

10、 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左右摆动功能的交互式截瘫助行外骨骼,2017年4月1日,专利号:ZL201410183622.2,发明人,排名第一;

11、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大动物脊髓瞬间撞击损伤模型打击器,2017年5月31日授权,专利号:ZL 2016 2 0915673.4,发明人,排名第一;

12、 中国发明专利:一种自身力源驱动交互式截瘫助行外骨骼. 授权公告日:2016年7月1日。专利号ZL201410183634.5,排名第二;

13、 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在生物体内构建网络及通过网络释放周期信号的方法。授权公告日:2016年5月11日。专利号:zL201310015830.7,排名第二;

14、 中国发明专利:站立期控制矫形器膝关节铰链,2015年2月11日,专利号:ZL201210593948.3,发明人,排名第一;

15、 中国发明专利:一种骨科手术中实时定位导航仪器,2014年11月26日,发明人,专利号:ZL201110038995.7,排名第一;

16、 软件著作权:脊柱脊髓损伤康复信息管理系统,2016年4月14 日,专利号:2016SR077157,排名第一;

17、 软件著作权:基于Android平台的Alyn水中适应性评价软件[简称:水中适应性评价量表]V1.0.开发完成日期为2015年12月15日,登记号:2016SR078358,排名第一;

18、 软件著作权: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康复医疗信息管理系统V1.0  2015年12月10日,登记号2016SR084590,排名第一;

19、 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外动力驱动的交互式截瘫助行外骨骼。ZL201410183620.3 ,授权公告日:2017-12-08,排名第一;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