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马长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国际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血管内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学系名誉主任。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卫健委首届“国家杰出医师”、“北京学 层次卫生技术领军人才”,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担任Circulation副主编,PACE主编,Circulation AE、Europace、CMJ、JCE等国内外30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目前在JAMA、Circulation、JACC、European Heart Journal和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近300篇。
1998年完成了国内首例房颤导管消融,开创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事业,并推动其发展至国际领先水平。提出阵发性房颤“单导管”、持续性房颤“2C3L”等一系列国际原创性术式,成为我国该领域主流术式之一。牵头研制成功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定位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国际首套房颤导管消融模拟器。建立中国房颤队列,完成中国房颤流行病学调查;负责国家卫健委房颤综合管理培训项目,建立高效培训及考核认证模式;发起“安全倍增”五年行动,降低我国房颤导管消融并发症发生率。主编《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介入心脏病学》等成为本专业工具书的学术专著多部,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心律失常中心是全国优秀顶尖的心律失常团队。专业技术方面,本中心针对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治疗,包括导管射频消融以及药物治疗。中心年射频消融手术可达近7000例,其中包括多例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科研建设方面,科室承担多项国家及北京市课题,涉及心血管临床研究、人工智能、生物分子学、组织细胞学等多个领域。学术交流方面,与国际接轨,组织参与长城心脏病学大会,与国外知名研究作者,杂志主编进行深入交流。在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20余名;同时作为博士后站点,培养大批优秀博士后人才进一步深造。
序号 |
课题名称 |
起止时间 |
课题级别 |
1 |
心血管和外周血管疾病远程管理技术与智能系统研发 |
2023 ~ 2025 |
国家级 |
2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视网膜影像在心房颤动诊疗中的应用究 |
2023 ~ 2026 |
国家级 |
3 |
具有专科医生水平的心血管病智能管理机器人的研发与临床评价 |
2023 ~2025 |
省部级 |
4 |
房颤综合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
2017 ~ 2022 |
省部级 |
序号 | 课题名称 | 起止时间 | 课题级别 |
1 | 心血管和外周血管疾病远程管理技术与智能系统研发 | 2023 ~ 2025 | 国家级 |
2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视网膜影像在心房颤动诊疗中的应用究 | 2023 ~ 2026 | 国家级 |
3 | 具有专科医生水平的心血管病智能管理机器人的研发与临床评价 | 2023 ~2025 | 省部级 |
4 | 房颤综合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 2017 ~ 2022 | 省部级 |
①建立了我国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技术规范,创新了一系列导管消融技术和方法,如右前斜位45度透视下房间隔穿刺、右前斜位30度透视下放置冠状窦电极导管、倒U形导管塑形消融右侧旁路、右侧心外膜旁路的识别与消融方法以及主动脉无冠窦房速的三维标测与消融等,其中许多技术成为该领域的技术操作标准。应邀至国内260余家医院协助开展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直接培训了数百名技术骨干,其中多数已成为心脏电生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主编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介入心脏病学》等大型教科书为心脏电生理医生必读书目,为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推广普及和技术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②开创了我国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事业,并推动其发展至国际一流水平。马长生教授于1998年完成国内首例房颤导管消融术,并在10余年间系统建立了我国房颤消融的技术和方法,创新性地提出单导管法隔离肺静脉和“2C3L”治疗慢性房颤等术式,并推广至国内100多家医院,使房颤导管消融操作时间和花费减少20%以上,安全性和有效性达到欧美领先中心水平。为了实现房颤导管消融器械国产化,降低医疗费用,并牵头研制成功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定位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③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推动我国电生理学科的学术发展。他的研究方向包括房颤基础、临床与应用研究,心血管病预防与管理以及实效研究(outcome research)等,为这些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期部分代表作如下:
1.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With Optimized Linear Ablation vs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Alone for Persistent AF: The PROMPT-A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5 Feb 4;333(5):381-389. 通讯作者
2.Small Left Ventricl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ardiovascular Risk. J Am Coll Cardiol.2024 83(20): 1957-1969. 通讯作者
3.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51(6) : 572-618. 通讯作者
4.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on Cognitive Outcomes: Insights From the SPRINT MIND Trial. Hypertension. 2023 Mar;80(3):580-589. 通讯作者
5.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ime in Target Range and Cognitive Outcomes: Insights From the SPRINT MIND Trial. Hypertension. 2023 Aug;80(8):1628-1636. 通讯作者
6.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ime in Target Range and Incident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sights From the SPRINT Trial. Hypertension. 2023 Nov;80(11):2306-2314. 通讯作者
7. Transseptal Puncture in Patients with Septal Occluder Devices during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2022 Jan 28;17(13):1112-1119. 通讯作者
8.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48(12) :1000-1038. 通讯作者
9. Sex Differenc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Circulation. 2020 Feb 18;141(7):530-539.通讯作者
10. Atrial fibrillation prevalence, awareness and management in a nationwide survey of adults in China. Heart. 2021 Jan 28;107(7):535-541. 通讯作者
11. Current state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in China. Nat Rev Cardiol. 2019 Oct;16(10):575-576. 通讯作者
12. 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and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ment. J Am Coll Cardiol. 2019 Jun 25;73(24):3135-3147. 通讯作者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