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辉,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损伤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膝关节相关损伤的治疗和研究。曾赴美国San Diego、Vail和法国Lyon分别师从Don Fithian、LaPrade和David Dejour学习髌股关节不稳定和膝关节复杂韧带损伤。回国后跟随冯华主任在积水潭医院开展了系统的髌股关节不稳定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针对髌股关节不稳定的多样性,强调进行个体化识别、系统评估和有针对性的力学环境矫正。在国内率先将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应用于关节镜手术,在膝关节复杂韧带损伤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工作,尤其在后交叉韧带和后外复合体损伤方面,强调对膝关节复杂损伤进行系统分型、个性化治疗方案和手术技术。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轴移现象的量化评估技术和机理研究,项目批准号:82172514,直接费用:55.00万元,项目起止年月:2022年01月至 2025年12月
2. 主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首都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首都临床特色,去旋转截骨联合胫骨结节远端移位治疗重度复发性髌骨全脱位的有效性研究,2021-10 至2024-10,30万元
3. 首都临床特色诊疗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重点项目),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研究,课题编号:Z221100007422004,2022-11至2026-11,700万,参与
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发2020-2-2075,基于3D手术规划和截骨模板的去旋转截骨术治疗轨迹不良型髌骨脱位的有效性研究,2020-07至2023-06,30万元,已结题,主持
5.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资助项目,L192051,基于3D打印模拟手术和骨科机器人辅助的去旋转截骨术治疗严重髌骨脱位的有效性研究,2019-12至2022-12,28万元,已结题,主持
6.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Z181100001718106,去旋转截骨治疗轨迹不良型髌骨脱位的新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辅助手术的有效性研究,2018-06至2021-05,24万,已结题,主持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81270029,膝关节后外不稳定的相关步态分析研究,2013-01至2016-12,70万元,已结题,主持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30901518,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应用于膝关节后外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研究,2009-01至2012-12,20万元,已结题,主持
1、“髌股关节不稳定的系统化评估与治疗方案”,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髌股关节不稳定是一种青少年常见的运动损伤,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常常合并多种骨与软组织的发育不良,是骨科治疗的难点。研究团队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寻找难题并加以解决。针对于髌股关节不稳定,在诊断环节他提出了成人髌股关节不稳定两种类型:复发性髌骨脱位和习惯性髌骨脱位,两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准确的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基础;在评估环节他提出使用膝关节纯侧位x线片、多平面CT和下肢负重位全长像,评估髌股关节不稳定患者的骨性和软组织发育不良,已经成为髌股关节不稳定的诊疗规范;在治疗环节他提出针对力线不良进行截骨矫正,改善力学环境,针对复发性髌骨脱位进行软组织重建,针对习惯性髌骨脱位进行伸膝装置延长和广泛松解的治疗方案。这些理念的提出为髌股关节不稳定的治疗提出了临床规范,并在全国各大医院推广,于2014年出版了《髌股关节不稳定临床评估与治疗》,成为骨科和运动损伤医生的指导下读物。“髌股关节不稳定的系统化评估与治疗方案”填补了积水潭医院及国内专业领域多项技术空白,成功地诊治了大量髌股关节不稳定的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2、在膝关节运动损伤的治疗尤其是对于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和髌骨关节不稳定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积极参与专业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防治工作。他作为2016年里约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科技服务特聘专家,与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以及运动医学研究所密切合作,定期在国家体委训练局出门诊,并定期到各运动队巡诊,指导队医、运动员与教练员进行科学训练,对专业运动员的膝关节运动损伤进行有效防治。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