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吴浩,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脊髓脊柱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AO/ASIF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讲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研究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常委,受邀担任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通讯编委、中国神经神经医学杂志委员、中华神经创伤外科杂志委员、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委员、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曾获北京市科技新星、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学术成就奖、国家卫健委现代医学传承、全球第三位"ROSAONE Spine Robotics Trainer"等荣誉。在国内率先开展神经外科脊柱脊髓亚专科工作。成立讲师团率先在国内神经外科领域进行颈腰椎的显微外科治疗,脊柱脊髓畸形的微创矫形治疗。负责科技部、国家级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专项、北自然、“扬帆计划”等15项重点项目,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9篇,人教版《神经外科学》教材等10部专著编撰工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项。
本团队由数10位各级医师和12位在读研究生组成,团队设有临床研究病房和基础实验室,依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脊柱畸形,神经纤维瘤病,急、慢性脊髓损伤及其修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开展系统性研究。团队成员涵盖神经外科学、生物信息学、神经生物学等多学科背景,形成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交叉创新体系。团队长期致力于脊柱畸形,神经纤维瘤病,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解析、修复策略优化及并发症干预,在脊柱矫形,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诊疗,脊髓损伤的机制及转化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并推动精准治疗方案的临床转化。
一、在研项目:
1.脊柱畸形精准诊断及预后体系建立,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执行期2023年11月至2026年10月,经费金额104万元,主持;
2.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救治体系,科技部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专项,执行期2023年8月至2026年7月,经费金额67.5万元,主持;
3.基于外骨骼机器人技术与AI智能学习的治疗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智能腰背外骨骼系统研发,雄安新区合作创新采购项目,执行期2024年08月至2027年07月,经费金额333.09万元,主持;
4.基于影像代谢和分子标志物的脊髓髓内病变精准诊断,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执行期2022年1月至2025年12月,经费金额40万元,主持;
5.成人脊柱畸形侧方腰椎椎间融合矫形方法研究,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执行期2023年11月至2026年12月,经费金额30万元,主持;
6.基于新抗原的原发性脊髓星形细胞瘤的个性化疫苗研究,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扬帆”计划临床技术创新项目,执行期2025年1月至2027年12月,经费金额50万元,主持。
二、结题项目:
1.缺血后适应脑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B类),执行期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经费金额28万元,主持;
2.骨水泥椎体成形术预防骨质疏松患者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器沉降的生物力学研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北自然B类),执行期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费金额80万元,主持;
3.基于OLIF/MIS-TLIF为核心的微创治疗体系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研究(OTM-DLS),中国医学科学院,执行期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经费金额40万元,主持。
1.脊柱畸形精准诊断及预后体系建立,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执行期2023年11月至2026年10月,经费金额104万元,主持;
2.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救治体系,科技部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专项,执行期2023年8月至2026年7月,经费金额67.5万元,主持;
3.基于外骨骼机器人技术与AI智能学习的治疗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智能腰背外骨骼系统研发,雄安新区合作创新采购项目,执行期2024年08月至2027年07月,经费金额333.09万元,主持;
4.基于影像代谢和分子标志物的脊髓髓内病变精准诊断,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执行期2022年1月至2025年12月,经费金额40万元,主持;
5.成人脊柱畸形侧方腰椎椎间融合矫形方法研究,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执行期2023年11月至2026年12月,经费金额30万元,主持;
6.基于新抗原的原发性脊髓星形细胞瘤的个性化疫苗研究,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扬帆”计划临床技术创新项目,执行期2025年1月至2027年12月,经费金额50万元,主持。
一、构建脊柱脊髓畸形微创化治疗体系,解决高龄患者难以耐受传统开放手术的困难
(1)提出“脊柱三点联合无固定微创融合”技术 结合3D打印腰椎侧块关节假体植入与多点联合融合,大幅提升脊柱融合率,同时摆脱传统钉棒系统的依赖。(2)整合骨科与神经外科显微技术,实现神经肌肉型侧弯矫形与脊髓病变的一期手术治疗,优化原有的二期手术流程。(3)OLIF技术+经皮螺钉技术 的结合,为高龄畸形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二期手术方案,拓宽手术适应人群。(4)对于L5-S1节段病变,优化ALIF手术切口及入路,提升前路微创治疗效果。(5)研发椎旁肌群自动分割识别系统,显著提高肌肉退变的诊断精度。(6)基于影像组学方法对脊髓磁共振图像进行深度分析,将成人脊髓栓系综合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该体系成果获得6项省部级专项支持,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二、系统阐明I型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诊疗规律,为多学科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神经外科组撰写组长,牵头制定《I型神经纤维瘤病多学科诊疗指南(2023版)》,系统总结并规范该病的临床诊治流程。精确阐述I型神经纤维瘤病的神经外科手术适应证、影像学评估策略及围手术期管理要点,填补了该病在外科治疗方面的循证医学空白。首次提出基于影像组学与分子诊断的精准分型策略,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率先总结并明确颅神经、脊神经及外周神经病变的外科干预原则,优化了复杂病灶的手术决策流程。作为该指南核心专家,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报告相关研究进展,推动I型神经纤维瘤病的精准诊疗和国际合作。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