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李思颉
浏览量:544   转发量:39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授
  • 导师类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女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宣武医院
  • 所属专业: 神经病学
  • 邮箱 : lisijie@xwh.ccmu.edu.cn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北京学者团队骨干成员,一直从事脑卒中防治的临床和脑保护研究工作。开展多项脑卒中防治的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8篇,影响因子>100,最高影响因子14.163,主编副主编专著6部;承担国自然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注重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担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青年主任委员和北京神经内科学会青年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先后入选中国科协智库青年人才,北京市优秀青年,北京市组织部优秀骨干人才和医管局“青苗计划”人才等。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研究团队主要从事脑卒中救治与神经保护研究,主要在脑卒中预防、急诊溶栓救治和神经康复方面进行了系统创新性研究工作。

       1963年,团队吕国蔚教授首次提出“缺氧组织预适应”的概念,发表先驱性论文《缺氧适应的组织机制》。2004年,首都医科大学在宣武医院成立“首都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开展基础、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2014年获批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由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副校长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研究方向是低氧适应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技术规范制定、医学转化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缺血适应保护机制的深入研究;(2)缺血适应与其他治疗方法协同作用的研究;(3)缺血适应在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足等周围血管病变的应用研究;(4)缺血适应转化产品的研发及改进。

        团队承担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97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北京市科委脑血管病重大专项等32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获得科技部、教育部、中华医学会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374篇。在60余年低氧适应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率先开展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试验,证实了缺血适应对缺血性卒中的防治作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18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新技术的建立及其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202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的创研及推广应用”。

        团队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合作成立宣武医院-哈佛麻省总医院中美神经科学联合研究所,与南卡罗莱纳州医科大学、乔治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合作开展低氧/缺血适应临床试验;与美国匹斯堡大学、北德克萨斯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新墨西哥州大学、韦恩州立大学等实验室建立了深入合作,获批国自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共同发表SCI论文50余篇,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互访机制,目前团队中有合作培训研究人员及学生17人。


项目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01313,miR-449b/Notch1信号通路在远隔缺血适应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研究。

2.        国家工信部和卫健委示范应用项目,5G+智慧慢病健康管理综合服务体系的建立及示范应用。

3.        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课题,2017YFC1308405,远隔缺血适应对慢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转化研究。

4.        北京市科委医药协同创新专项,Z181100001918026,静脉窦血栓碎取装置的临床研究。

5.        首都医科大学校自然基金,PYZ2017079,Notch1及其DNA甲基化在低氧预适应小鼠海马神经再生中作用的研究。

6.        北京市医管局青苗计划,QMS20180803,远隔缺血适应对急性心脑血管联合病变患者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7.        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项目,2015000020124G118,肢体远隔缺血适应对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侧枝循环建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8.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6-1-1032,肢体远隔缺血适应对烟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学生信息
研究生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