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2012年于北京大学获药剂学博士学位。致力于定量药理学和遗传药理学研究,近年来以药物的体内行为作为核心科学问题,重点开展了药物的体内行为的建模研究,探索了一系列药物的体内行为特点,筛查出多种影响药物体内行为的影响因素,为精准用药提供了参考和思路。主持国自然、北自然(重点、面上)、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在内的各类项目十余项,并获得了北京市科协“托举工程”、北京市医管局“青苗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个人”等人才项目支持。2015年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医院药学奖获得者。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Acta Pharm Sin B(IF = 14.7)、Nano Lett(IF = 9.6)、Acta Pharmacol Sin(IF = 8.2)、Phytomedicine(IF = 7.9)、J Med Internet Res(IF = 5.8)、Diabetes Obes Metab(IF = 5.8)等期刊发表文章60余篇,引用>1500次,H-index = 22。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
社会兼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外聘专家、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评专家、重庆市科技局/河北省科技厅/贵州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委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表观遗传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静配专委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药学专委会委员等。并担任《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编委,《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中南药学》、《临床药物治疗杂志》青年编委,Biomaterials、Clin Pharmacokinet、Phytomedicine、Seizure、Epilepsy Res、Bio Rep、Expert opinion on drug safety、Plos One、Inf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Eur J Drug Meta Pharmacokinet、Eur J Pharm Sci、Int J Clin Pharm等杂志审稿专家。
科研项目:
Ø 2025.01-2025.12:AI药师助手在脊柱退行性疾病中的创新药学服务模式探索(NIHAYS2407),国家卫健委医管所药学高质量发展项目,6万
Ø 2024.01-2027.12:面向乳腺癌的纳米药物药效及安全性活体定量评估 (Z230021,子课题负责人),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题项目,69.6万
Ø 2022.11-2025.11:基于儿童肝移植术后他克莫司群体药动模型的个体化用药研究(Z221100007422032),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原首特),35万
Ø 2022.07-2023.12:基于真实世界回顾性分析的替雷利珠单抗的安全和有效性评价,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药学科研能力建设项目,5万
Ø 2019.01-2021.12:甲基化调控GNAQ基因通过代偿通路致氯吡格雷抵抗产生及机制研究(7192060),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万
Ø 2018.01-2018.12:精准用药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活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专项经费资助项目,5万
Ø 2017.01-2017.12:精准用药人才培养(出版学术专著),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专项经费资助项目,5万
Ø 2017.01-2018.12:优化绩效考核方案推动医院药学人才建设,中国医师协会医院科研建设项目,0.5万
Ø 2016.09-2017.09:应用客观结构化的临床技能考核法提高临床药学学生的实践技能(2016JYY165),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0.3万
Ø 2016.03-2018.03:ABCB1基因甲基化对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中缺血事件再发的影响(16JL72),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科研合作基金,5万
Ø 2016.01-2018.12:P2RY12基因多态性及DNA甲基化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机制与定量研究(815031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48万
Ø 2015.04-2016.03:基于丙戊酸在癫痫患儿中群体药动学模型的个体化治疗(XSKY2015),首都医科大学“学生科研创新项目”,0.5万
Ø 2014.04-2016.04:缺血性脑血管病PTAS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MDR1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2014NXGZ01),北京市脑血管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5万
人才项目
Ø 2018.01-2020.12:采用表观遗传学方法探索氯吡格雷抵抗的新机制,北京天坛医院首届“青年科学家计划” ,30万
Ø 2018.01-2019.12:GNAQ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差异在氯吡格雷抵抗中的作用与机制探索(QML20170506),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青苗计划”,5万
Ø 2017.01-2019.12:精准用药人才培养(BYESS2017008),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15万
Ø 2015.05-2017.0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P2Y12基因单体型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联性分析(2014MP10),北京天坛医院“苗圃工程”,5万
Ø 2015.01-2018.01: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P2Y12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2014000021469G258),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个人”,5万
科研项目:
Ø 2025.01-2025.12:AI药师助手在脊柱退行性疾病中的创新药学服务模式探索(NIHAYS2407),国家卫健委医管所药学高质量发展项目,6万
Ø 2024.01-2027.12:面向乳腺癌的纳米药物药效及安全性活体定量评估 (Z230021,子课题负责人),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题项目,69.6万
Ø 2022.11-2025.11:基于儿童肝移植术后他克莫司群体药动模型的个体化用药研究(Z221100007422032),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原首特),35万
Ø 2022.07-2023.12:基于真实世界回顾性分析的替雷利珠单抗的安全和有效性评价,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药学科研能力建设项目,5万
Ø 2019.01-2021.12:甲基化调控GNAQ基因通过代偿通路致氯吡格雷抵抗产生及机制研究(7192060),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万
Ø 2018.01-2018.12:精准用药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活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专项经费资助项目,5万
Ø 2017.01-2017.12:精准用药人才培养(出版学术专著),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专项经费资助项目,5万
Ø 2017.01-2018.12:优化绩效考核方案推动医院药学人才建设,中国医师协会医院科研建设项目,0.5万
Ø 2016.09-2017.09:应用客观结构化的临床技能考核法提高临床药学学生的实践技能(2016JYY165),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0.3万
Ø 2016.03-2018.03:ABCB1基因甲基化对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中缺血事件再发的影响(16JL72),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科研合作基金,5万
Ø 2016.01-2018.12:P2RY12基因多态性及DNA甲基化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机制与定量研究(815031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48万
Ø 2015.04-2016.03:基于丙戊酸在癫痫患儿中群体药动学模型的个体化治疗(XSKY2015),首都医科大学“学生科研创新项目”,0.5万
Ø 2014.04-2016.04:缺血性脑血管病PTAS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MDR1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2014NXGZ01),北京市脑血管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5万
人才项目
Ø 2018.01-2020.12:采用表观遗传学方法探索氯吡格雷抵抗的新机制,北京天坛医院首届“青年科学家计划” ,30万
Ø 2018.01-2019.12:GNAQ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差异在氯吡格雷抵抗中的作用与机制探索(QML20170506),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青苗计划”,5万
Ø 2017.01-2019.12:精准用药人才培养(BYESS2017008),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15万
Ø 2015.05-2017.0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P2Y12基因单体型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联性分析(2014MP10),北京天坛医院“苗圃工程”,5万
Ø 2015.01-2018.01: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P2Y12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2014000021469G258),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个人”,5万
[1] ActaPharm Sin B. 2025;15(1):123-132. (Q1, IF=14.7)
[2] Naunyn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 2025, DOI: 10.1007/s00210-025-03982-7. (Q2)
[3] Naunyn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 2025, DOI: 10.1007/s00210-025-03816-6. (Q2)
[4] DiabetesObes Metab. 2025;27(2):920-932. (Q1, IF=5.4)
[5] Naunyn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 2024;397(12):9811-9821. (Q2)
[6] Naunyn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 2024;397(11):8853-8862. (Q2)
[7] JMed Internet Res. 2024;26:e51635. (Q1, IF=5.8)
[8] NanoLett. 2024;24(23):6872-6880. (Q1, IF=9.6)
[9] JPharm Sci. 2024;113(5):1351-1358. (Q2)
[10] Naunyn 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2024;397(5):3351-3362. (Q2)
[11] BMC Nephrol. 2024;25(1):48. (Q2)
[12] Curr Pharm Des.2024;30(15):1167-1177. (Q2)
[13] J InflammRes, 2023,16, 1727-1731.(Q2)
[14] Curr Pharm Des.2023;29(29):2323-2335. (Q2)
[15] Phytomedicine,2022,98, 153979. (Q1,IF = 7.9)
[16] Chin J NatMed, 2020,18, 234-240. (Q1,IF = 4.6)
[17] J Pharm Sci,2019,108, 3923-3931. (Q2)
[18] Biosci Rep,2019,39, BSR20182105. (Q2)
[19] J Pharm Sci,2018,107, 1416-1422. (Q2)
[20] Clin ExpPharmacol Physiol, 2018.45,978-982. (Q2)
[21] Postgrad MedJ, 2017,93, 555-559. (Q1,IF = 5.1)
[22] Sci Rep,2017,7, 7893. (Q2)
[23] PLoS One,2016,11, e0148891. (Q2)
[24] Sci Rep,2016,6, 34570. (Q2)
[25] J Pharm Sci,2016,105, 3425-3431. (Q2)
[26] Drug Deliv, 2015,22, 86-93. (Q1, IF =6.0)
[27] J Pharm Sci,2015,104, 3960-3967. (Q2)
[28] ActaPharmacol Sin, 2012,33,1379-1386. (Q1, IF = 8.2)
[29] J Pharm Sci,2012,101, 3946-3961. (Q2)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