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唐子人
浏览量:90   转发量: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主任医师
  • 导师类别:硕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所属专业: 急诊医学
  • 邮箱 : tangziren1970@126.com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唐子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民主建国会北京市朝阳区副主任委员,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行政副主任,心肺脑复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常务委员。

        在急诊医学科临床工作29年,长期主管重症监护室和抢救室,致力于心肺复苏、脓毒症、中毒等危重症诊断和治疗。在国内首批开展“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后压低温治疗”及“器官捐献亚低温脏器保护”等新技术,在心脏骤停患者生存链管理、心肺复苏后目标温度管理、心肺复苏患者神经功能多模态监测、心脏骤停患者数据库建设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7项;局级和中医课题多项,总课题经费达1000万以上。近5年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著20余篇,参与编撰与翻译著作10余部,专利3项。

        现任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急救与复苏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救与复苏分会心肺复苏学组组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理事、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肺复苏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常务委员、国家及北京应急专家团队专家、北京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市朝阳区卫健委柔性人才库首批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首都体育学院客座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卫健委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学科带头人、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客座教授等。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心肺脑复苏 亚低温治疗 急危重症诊治,脑多模态评估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从医30年来,秉持“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信念,坚持“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的精神,潜心研究业务,应对突发抢救反应迅速、技术娴熟,在高强度、高风险的急诊抢救室及重症监护室工作,成功救治过数千名危重症患者,参与了各种集体中毒和大型抢救任务几十次。

        工作中坚持“脚踏实地、扎根临床”。在国内率先开展“心脏骤停后亚低温治疗”,使用该技术已经累计抢救患者400余例,抢救成功率75%左右,神经功能缺损较前明显下降,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将亚低温治疗的适应症扩展到多个领域,并申报院级新技术。合作领域包括心脏骤停后亚低温联合急诊PCI治疗;去骨瓣减压术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亚低温联合器官移植;重症热射病;重症脑炎,中毒性脑病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传承并主持构建目前全国最大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数据库,已经收集12000例患者信息;开展利用规范化多模态神经功能监测技术评估心脏骤停患者预后,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提出精准治疗方案。在国内率先开展心脏骤停患者超早期多模态康复治疗,目前已经显示出良好治疗趋势;荣获朝阳医院重大抢救奖特等奖一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作为主要作者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作为通讯作者主持制定《心脏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管理的专家共识》。

        在2018年第五届亚洲急诊年会上,本人以《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in Beijing》为题目进行了专题发言,首次向亚洲同行介绍了朝阳医院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的临床工作,并获邀加入亚洲心肺复苏数据库的建立。积极参加世界亚低温领域学术交流,与美国,日本,瑞典,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心肺复苏领域专家建立长久联系,并已成功联合申报课题。

        2020年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注重以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为思维导向面对临床难点,以研究新冠患者死亡方式为切入点,发表了全球第一篇研究新冠患者院内心脏骤停特点的论著,发表在心肺复苏领域一区杂志《Resuscitation》上。目前它引次数达到300余次,并获得《Resuscitation》最热文章Top10的第一名。

        科研方面坚持“基础科研、聚焦明确”。在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熟练掌握猪8分钟室颤模型以及复苏后低温治疗模型的制备技术,并发表相应文章。在美国 Weil Institut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读博士后期间,学习并熟练掌握了 SD 大鼠室颤型心脏骤停和复苏后低温治疗模型的制备技术。目前该两种模型已在世界心肺复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基础研究集中在探索低温脑保护机制,并将亚低温治疗技术扩展至急性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器官移植等领域,在多个方向中探索亚低温的保护机制。其中,在研究亚低温对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时,在世界首次发现线粒体上VDAC3电压依赖通道蛋白具有温度依赖性。

        科普方面坚持“科普扶贫、责无旁贷”。积极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在各层面倡导并开展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已为数千名学校师生,警察,消防人员、酒店餐厅工作人员、大型企业职员等进行标准心肺复苏术及急救知识的培训。参加各类义诊和扶贫活动十余次,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健康之路等栏目和北京电视台-生命缘、养生堂等多档健康类节目中进行健康宣教参与北京市委组织部与北京电视台共同拍摄的《为你喝彩》,详细介绍亚低温技术在心脏骤停及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项目情况

序号 项目名称 立项编号 项目类别 立项日期 结题日期 经费(万元) 本人作用
1 公共体育场所AI识别报警系统与设备研发 2020YFC2006201 科技部项目 2020/11/16 2023/11/30 364 主持
2 治疗性低温通过PINK1/parkin-VDAC3途径调控心肺复苏后神经元线粒体自噬的机制研究
82072136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2020/11/27 2024/12/31 56 主持
3
circRNA-VDAC3参与治疗性低温对心脏骤停后线粒体自噬的调控及机制研究
7212045 省自然科学基金 2021/2/25 2023/12/31 20 主持
4 高层次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建设项目 学科带头人-01-01 省级其他 2022/4/1 2025/4/1 90 主持
5 丁苯酞对心脏骤停后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首发2022-2-2033 省级其他 2022/2/24 2024/12/31 90 主持
6 VDAC1介导的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在复苏后亚低温治疗中的机制研究 7162071 省自然科学基金 2016/1/29 2018/12/31 18 主持
7 心脏骤停后不同目标温度管理的临床研究 Z171100001017056 部委级项目 2016/12/23 2019/12/31 15 主持
8 提高北京院外心脏骤停救治成功率研究 20卫健国合心脏骤停 省科技厅立项 2020/6/17 2020/11/15 8 主持
9 参附注射液对室颤模型猪心肺复苏后肾功能影响的研究 JJ2016-30 省级其他 2016/10/9 2018/10/31 7 主持
10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参附注射液在复苏后脑功能障碍保护作用的评价 JJ2013-16 省级其他 2013/12/1 2015/12/1 5 主持
11 硝酸异山梨酯对猪心肺复苏后心肌保护作用 14JL38 省级其他 2014/4/1 2016/4/30 5 主持
12 左西孟旦对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作用研究 20交流基金会左西孟旦 省级其他 2020/11/30 2022/12/1 10 主持
13 硝酸异山梨酯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影响猪心肺复苏后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18医师硝酸异山梨酯 省级其他 2017/10/16 2018/12/31 5 主持


研究成果

1. Shao R, Liu L, Xu J, et al. Acidosis in arterial blood gas testing is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Front Neurol. 2022;13:1077043. Published 2022 Dec 21.

2. Shao F, Shi X, Huo SH,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predictive nomogram for survival in heat stroke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orld J Emerg Med. 2022;13(5):355-360.

3. Yang S, Yu C, Yang Z, et al. DL-3-n-butylphthalide-induced neuroprotection in rat models of asphyxia-induced cardiac arrest followed b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J Cell Physiol. 2021;236(11):7464-7472.

4. Peng P, Wang F, Tang ZR, et al. Bronchiectasis is one of the indicators of sever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pneumonia. Chin Med J (Engl). 2021;134(20):2486-2488. Published 2021 Jan 28.

5. Cui H, Yang Z, Xiao P, Shao F, Zhao S, Tang Z. Effects of Different Target Temperatures on Angiogenesis and Neurogenesis Following Resuscitation in a Porcine Model After Cardiac Arrest. Shock. 2021;55(1):67-73.

6. Ma X, Ng M, Xu S,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prognosis model of mortality risk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Epidemiol Infect. 2020;148:e168. 

7. Xu S, Shao F, Bao B, et 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Neonatal Outcomes of Pregnant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Open Forum Infect Dis. 2020;7(7):ofaa283. Published 2020 Jul 5.

8. Zhao S, Xiao P, Cui H, et al. Hypothermia-Induced Ubiquitination of 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 3 Protects BV2 Microglia Cells From Cytotoxicity Following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covery. Front Mol Neurosci. 2020;13:100. Published 2020 Jun 5.

9. Shao F, Sun P, Tang Z.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f inpatients with severe COVID-19 pneumonia: The Wuhan experience. Resuscitation. 2020;152:95-96.

10. Shao F, Xu S, Ma X, et al.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COVID-19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Resuscitation. 2020;151:18-23.

11. Zhao S, Yang Z, Sun P, et al. Conjunctival microcirc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erebral cortex microcirculation in post-resuscitation mild hypothermia: A rat model. Microcirculation. 2020;27(3):e12604.

12. Yan J, Pan Y, Tang Z, Song Y. Mercury Poisoning Presenting With Hypertension: Report of 2 Cases. Am J Med. 2019;132(12):1475-1477.

13. 唐子人,张国强.心脏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管理的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年28卷11期, 1343-1349页, 

14. 邵菲, 赵燊, 杨正飞, 王烁, 杭晨晨, & 唐子人. (2019). 硝酸异山梨酯对猪心搏骤停复苏后心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8(4), 438-442.

15. 张明,唐子人.微信结合CBL及TBL教学法在急诊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2):4.

16. 王烁, 吴彩军, 杨军, & 唐子人. (2018). 脓毒症休克患者心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7(4), 5.

17.《急诊医学(第4版)》 副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18. 《 急诊医学(英文改编版) 》 编者 科学出版社 2020  

19.《 急诊临床路径》 编者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20.《 急诊科诊疗常规》编者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3

21.《避免急诊常见错误》译者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