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杨吉刚教授长期致力于儿科核医学领域研究,尤其在儿童NB方向取得一定成果,相关研究被2024年NCCN的NB指南引用。据2025年2月Hanson临床科研平台数据显示,项目负责人在2024年全球/中国核医学科领域活跃研究学者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五(全国第三)。
项目负责人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1篇,其中SCI收录152篇,H指数23,累计影响因子890.7,单篇最高他引125次。主持制定我国首部《儿童NB 123I-MIBG SPECT/CT显像指南》(2022)和《儿童恶性肿瘤18F-FDG PET/CT检查规范》(2025)等权威指南,出版《儿科核医学》等专著2部,有力推动了学科规范化发展。累计培养硕博研究生28名,现担任核医学领域顶级期刊《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2024年IF 10.0)中国大陆地区两位编委之一。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计划,并获得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希望之星"、肖伦青年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研究团队依托中国工程院王振常院士领衔的精准与智慧影像实验室(项目负责人担任分子影像方向负责人),整合多维度优势科研资源,目前研究团队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实验室聚焦儿科核医学精准诊疗,围绕儿童肿瘤机制及核医学影像组学开展深入研究,发现特异性分子探针的显像特征并揭示NB关键机制。团队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除儿童NB外,团队还对儿童白血病、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肉瘤等恶性疾病,以及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大动脉炎、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不明原因发热等良性疾病开展了系列研究。
项目负责人与研究团队构建了从分子机制到活体验证的完整研究体系,形成了"基础-临床-转化"一体化创新模式,相关成果荣获第十届(2024年度)北京医学科技奖。团队创新实践获北京卫视《为你喝彩》栏目专题报道,被誉为"用核医学为肿瘤患儿保驾护航"的领军团队。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82272034, 靶向GD2新型单克隆抗体在神经母细胞瘤的放射免疫诊疗一体化及免疫微环境重塑机制研究, 2023-01-01 至 2026-12-31, 52万元, 在研, 主持
(2) 北京市西城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专项项目, XCSTS-TI2024-06, 18F-MFBG PET与123I-MIBG SPECT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分期/再分期及预后预测研究, 2024-03 至 2027-12, 50万元, 在研, 主持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4YFC2419406, 基于国产双探头SPECT的123I-MIBG SPECT显像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4-12 至 2027-11, 42万元, 在研, 主持
(4)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7232031, 核素标记Ch14.18在神经母细胞瘤的放射免疫诊疗一体化及相关机制研究, 2023-01 至 2025-12, 20万元, 在研, 主持
(5) 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 2020YFC0122004, 国产SIPM等PET核心部件研发与产业化, 2021-01 至 2023-07, 114万元, 结题, 主持。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82272034, 靶向GD2新型单克隆抗体在神经母细胞瘤的放射免疫诊疗一体化及免疫微环境重塑机制研究, 2023-01-01 至 2026-12-31, 52万元, 在研, 主持
(2) 北京市西城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专项项目, XCSTS-TI2024-06, 18F-MFBG PET与123I-MIBG SPECT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分期/再分期及预后预测研究, 2024-03 至 2027-12, 50万元, 在研, 主持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4YFC2419406, 基于国产双探头SPECT的123I-MIBG SPECT显像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4-12 至 2027-11, 42万元, 在研, 主持
(4)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7232031, 核素标记Ch14.18在神经母细胞瘤的放射免疫诊疗一体化及相关机制研究, 2023-01 至 2025-12, 20万元, 在研, 主持
(5) 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 2020YFC0122004, 国产SIPM等PET核心部件研发与产业化, 2021-01 至 2023-07, 114万元, 结题, 主持。
项目负责人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1篇,其中SCI收录152篇,H指数23,累计影响因子890.7,单篇最高他引125次。据2025年2月Hanson临床科研平台数据显示,项目负责人在2024年全球/中国核医学科领域活跃研究学者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五(全国第三)。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