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马妍
浏览量:334   转发量: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副教授
  • 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
  • 性别: 女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宣武医院
  • 所属专业: 外科学(神外)
  • 邮箱 : leavesyan@sina.com
  • 工作电话 : 010-83198899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主任医生,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Yasargil显微神经外科训练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儿童和成人烟雾病的外科治疗。同时多项社会任职,包括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复合手术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医师分会学组副组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中国国际神经外科研究所(China-INI)是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和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的临床基地,是我国较早建立的神经外科基地和培养神经外科人才的摇篮,是首都医科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是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基金会授权的中国唯一的神经外科培训基地。设有Yasargil显微神经外科训练中心、Sammi颅底外科训练中心、内镜颅底外科训练班、脊柱神经外科培训中心、首都医科大学神经介入研修学院、神经外科临床解剖培训班等六大培训项目,每年承担着大量国内神经外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培训工作。是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国家卫计委首批认证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国家脑防委国家远程卒中中心基地医院,先后接受52个国家150余位神经外科医生的进修培训。该科主办的《中国脑血管病论坛》是国际神经外科学界高层交流的平台;主办的《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是全国神经内外科专业医师学术交流的园地。

临床工作,该科共有病床350余张,年开展手术量1万台次,具备显微神经外科、介入神经放射学、神经导航定向技术、脑内窥镜技术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设备与技术,在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脊髓肿瘤、颅底肿瘤和内窥镜手术等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该科设有出血性和缺血性血管病组、颅内肿瘤组、颅底疾病组、脊柱疾病组、小儿疾病组、颅脑外伤组、重症监护组、放射治疗神经外科组等专业组。对出血性和缺血性脑与脊髓血管病,应用微侵袭神经外科理念和手段进行综合治疗,力求让患者在最小创伤下最大限度地恢复神经功能,效果显著。对如下疾病的治疗无论病例数量和质量均居世界首位: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栓塞、显微外科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从弓上到颅内的动脉狭窄和闭塞,应用支架、溶栓、动脉内膜切除和颅内外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等。

   科研工作,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曾先后承担国家“九五”、“十五”、“十二五”、等多项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均圆满或超额完成任务。在国家十二五攻关项目中承担“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难治性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疗效和风险评估”课题;承担了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脑血管病项目“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内治疗技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运重建微创技术体系研究”,子课题“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方案优化与推广应用研究”。也先后多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772236,81171165,81671202)及青年基金项目(81200910)、北京市科委首都特色专项(Z121107001012107)、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D131100005313017、D161100003816002)及科技新星项目(2004B37,2010B053)等,其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内外神经外科及神经介入大会上进行报告。目前正在承担国家“十三五”慢病防控项目,主要研究颅内动脉瘤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拟构建颅内动脉瘤的精准预测模型和颅内动脉狭窄的数字化血流动力学评价体系。上述课题共发表SCI 论文100 余篇,核心期刊论文50 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 项,省部级奖项6 项,申请专利1 项。

脑血管重建专业组由12人构成,包括正主任医师、教授4人(33%),副主任医师5人(42%),主治医师2人(16%),其中博士学历者10人(83%)。本团队曾先后承担国家“九五”、“十五”、“十二五”、“十三五”等多项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均圆满或超额完成任务。其中,依托科技部已结题的“十二五-缺血性脑血管病微创治疗体系”研究,建立了基于国内27家中心的1124例ICAS及颅内支架登记研究,是国际上最大的ICAS与颅内支架队列;开展了由国内13家中心参与的,目前国际唯一的ICAS药物与支架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相关研究内容及结果已发表在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大会(WFITN)官方杂志《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等业内高水平期刊上,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力。在研的“十三五-数字化脑血流储备功能诊断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研究颅内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拟构建颅内动脉狭窄的数字化血流动力学评价体系。这两个项目均以颅内动脉狭窄为研究对象,且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因此本单位对于颅内血管狭窄病变有深厚的研究基础。


项目情况

目前主持在研项目两项:

一项是十二五”国家课题《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慢性、症状性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该课题为中国第一个关于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搭桥手术与药物治疗对比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共15家医学中心参与,纳入330例症状性成年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随机1:1分为手术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所有患者均需在基线、入组后7天、30d、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脑组织灌注检查、脑组织检查和脑血管检查。分析比较颅内动脉闭塞疾病搭桥手术和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

另一项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基于结构影像组学技术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决策系统的研发》。该课题针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评价体系存在缺陷,利用现有各种新型评价手段从影像学、组织病理 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水平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估。首先依托“协和脑库“拟构建新一代基于组织病理学水平的颅内动脉粥样斑块结构影像 图谱。同时构建前瞻性临床队列,分析药物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为实现个体化治疗的选择奠定基础。


科研项目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二五”科技攻关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目前主持“十二五”国家课题《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慢性、症状性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和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基于结构影像组学技术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决策系统的研发》。


研究成果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代表作品如下:

1. Ma Y, Wang T, Wang H, Amin-Hanjani S, Tong X, Wang J, Tong Z, Kuai D, Cai Y, Ren J, Wang D, Duan L, Maimaitili A, Hang C, Yu J, Bai X, Powers WJ, Derdeyn CP, Wu Y, Ling F, Gu Y; CMOSS Investigators, Jiao L*. (2023). "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 and Risk of Stroke and Death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Artery Occlusion: The CMOS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330(8): 704-714.

2. MaY, Gu Y, Tong X, Wang J,Kuai D, Wang D, Ren J, Duan L, Maimaiti A, Cai Y, Huang Y, Wang X, Cao Y, YouC, Yu J, Jiao L, Ling F*. (2016). "The Carotid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sion Surgery Study (CMOSS): a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trial." Trials 17(1): 544.

3. MaY, Yang B, Jiao L*. (2020)."Teaching NeuroImages: Pathology and thromboembolism of carotid web."Neurology 94(7): e762-e763.

4. MaY, Yang B, Lu X, Gao P, JiaoL, Ling F*. (2020). "Safety and Blood-Flow Outcomes for HybridRecanalization in Symptomatic Refractory Long-Segmental Vertebral ArteryOcclusion-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Front Neurol 11: 387.

5. MaY, Yang F, Jiao L, Li M,Wang Y, Chen Y, Ling F*. (2017).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Cerebral Artery Bypass Surgery for Refractory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World Neurosurg 104: 74-81.

6. Zhang X, Yu Y, Yang K, BaiX, Wang T, Feng Y, Xu R, Yang B, Wang X, Jiao L*, Ma Y*. (2020)."Clinical outcomes of radiation-induced carotid stenosis: A systematic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9(8): 104929.

7. Bai X, Zhang X, Li L, WangT, Dmytriw AA, Feng Y, Yang K, Wang X, Ma Y*, Jiao L*. (2020). "Extracranial-intracranialbypass surgery for occlusive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of the anterior cerebralcirculation: protocol fo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yst Rev9(1): 70.

主译《脑血运重建-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技术》,主编专著《显微神经外科血管吻合训练操作指导》,主译《脑血运重建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技术》。先后受邀在美国、意大利、马来西亚、香港等多地进行大会学术交流,赢得了国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