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熊云云
浏览量:1000   转发量:39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主任医师
  • 导师类别:硕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女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所属专业: 神经病学
  • 邮箱 : xiongyunyun@bjtth.org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一:受教育背景 

2001.09-2008.07    本硕    复旦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导师:洪震教授 

2008.08-2011.07    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内科与治疗系脑内科 

                                          导师:莫仲棠教授 Vincent Mok 

二:工作经历 

2011.08-2012.05    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内科与治疗系脑内科博士后 

2012.05-2018.04    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人才引进)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2018.05-2019.08    哈佛大学 BIDMC 医院神经内科访问研究员 

2019-09 至 2021-12,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 副主任医师

2020-03 至 2023-02, 首都医科大学, 神经病学系,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22-01 至今,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 主任医师

2022-09 至今,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副主任

2023-03 至今,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20.09-至今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兼聘) 

三:国外培训 

  2011 年 8-9 月至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医学中心(Monash Medical Centre) 接受专业神经影像学培训,熟练掌握 MRI 上病灶体积测量及 Linux 平台上 SPM, Matlab 等软件的应用。 

  2018 年 5 月到 2019 年 8 月于哈佛大学 BIDMC 医院神经内科临床研究工作,跟随查房及门诊,并与神经放射科合作开展神经影像 RAPID 与 Olea 自动化评估软件的临床应用评估项目。 

四:教学经历 

2009 年 8 月-2012 年 5 月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风及临床神经科学硕士课程经颅多普勒超声波(TCD)实践课导师、临床研究设计及统计课导师。

2012 年 5 月-2018 年 4 月    南京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教研组讲师

2020 年 3 月-2023 年 2 月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副教授 

2023 年 3 月 至今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教授

五:学术任职 

2018.01-2023.08          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病分会青委会 副主任委员

2020.09-2025.08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双聘青年研究员

2022.01-2025.01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数字医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2022.08-2024.08          中国卒中学会“未来引领者计划”  执行负责人

2022.07-2024.06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审委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及人工智能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熊云云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脑青年学者,北京市海外青年人才(原青年HJ计划)。课题组目前有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3人,科研助理3人。

课题组主攻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临床、转化及应用基础研究,围绕着卒中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方面,通过多中心注册登记队列建设,利用大数据思维和人工智能方法,取得了多项富有科研创新性和临床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组内学术产出稳步提升,熊云云老师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7篇,代表性成果发表于Circulation Research、Stroke等杂志,累计影响因子155,其中JCR Q1区9篇,IF>10分4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3.2,H指数29;获批授权发明专利1项、已公开发明专利1项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项,主导研发基于CT灌注(CTP)及核磁灌注(PWI)影像的再灌注智能评估系统iStroke,并获批Ⅱ类医疗器械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AI+健康协同创新培育”专项1项。2022年入选世界卒中组织Future Stroke Leaders及北京市海外青年人才(原“海聚计划”);2020年获得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脑青年学者”人才称号。

熊云云导师团队不仅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氛,而且具有和谐互助的相处氛围,组内研究方向清晰、有规划、有布局、有产出。优秀的团队塑造出优秀的团队文化,因优秀的团队文化,我们会酿造出未来许许多多优秀的人!


项目情况

一:基金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题目:Aβ 蛋白沉积在慢性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导致认知功能减退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81400898),主持,已结题 。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题目:慢性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易感基因及其机制的遗传影像学研究;项目批准号:81671172),主持,已结题 。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题目:OCT-FFR 评估系统对症状性颅内外大动脉狭窄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参与,已结题 。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题目:PAD4信号通路在脑卒中取栓后NETs引起的微循环“无复流”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项目批准号:82171272),主持,在研 。

5.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AI+健康协同创新培育”(题目:基于 CTP/PWI 脑灌注自动化评估系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发及验证;项目批准号:Z211100003521019),主持,在研 。

二:国内多中心项目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多中心注册研究(RESTORE研究):10家分中心,前瞻性数据,担任项目负责人(PI),入组中。

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NK-tPA,铭复乐)治疗超时间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发病4.5-24h)临床试验(TRACE III):学术负责人,担任课题设计、培训,入组中。

急性基底动脉血管闭塞再通多中心临床试验 (BEST 临床试验):38 家分中心,担任课题设计、统筹、培训及数据库管理,已结束。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血管再通多中心注册研究 (ACTUAL 研究):21家分中心,担任课题设计、数据库管理、文章发表统筹,担任共同主要研究者 Co PI。

中国介入注册(CISR):6 家分中心,担任课题设计、数据库管理、文章发表,作为共同主要研究者 Co PI,已完结。

尤瑞克林、丁苯酞、神经生长因子、RECO 支架、Eruss 导管系统等临床试验:研究方案设计、CRF 设计及临床伦理申请等。 

三: 国际多中心合作 

中德神经介入数据库对比研究

中美澳国际多中心神经影像数据研究

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VITATOPS MRI 亚研究

国际多中心 NINDS 神经心理量表验证研究

国际多中心以社区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黄种人和白人小血管病的患病率研究


科研项目

一:基金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题目:Aβ 蛋白沉积在慢性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导致认知功能减退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81400898),主持,已结题 。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题目:慢性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易感基因及其机制的遗传影像学研究;项目批准号:81671172),主持,已结题 。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题目:OCT-FFR 评估系统对症状性颅内外大动脉狭窄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参与,已结题 。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题目:PAD4信号通路在脑卒中取栓后NETs引起的微循环“无复流”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项目批准号:82171272),主持,在研 。

5.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AI+健康协同创新培育”(题目:基于 CTP/PWI 脑灌注自动化评估系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发及验证;项目批准号:Z211100003521019),主持,在研 。

二:国内多中心项目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多中心注册研究(RESTORE研究):10家分中心,前瞻性数据,担任项目负责人(PI),入组中。

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NK-tPA,铭复乐)治疗超时间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发病4.5-24h)临床试验(TRACE III):学术负责人,担任课题设计、培训,入组中。

急性基底动脉血管闭塞再通多中心临床试验 (BEST 临床试验):38 家分中心,担任课题设计、统筹、培训及数据库管理,已结束。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血管再通多中心注册研究 (ACTUAL 研究):21家分中心,担任课题设计、数据库管理、文章发表统筹,担任共同主要研究者 Co PI。

中国介入注册(CISR):6 家分中心,担任课题设计、数据库管理、文章发表,作为共同主要研究者 Co PI,已完结。

尤瑞克林、丁苯酞、神经生长因子、RECO 支架、Eruss 导管系统等临床试验:研究方案设计、CRF 设计及临床伦理申请等。 

三: 国际多中心合作 

中德神经介入数据库对比研究

中美澳国际多中心神经影像数据研究

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VITATOPS MRI 亚研究

国际多中心 NINDS 神经心理量表验证研究

国际多中心以社区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黄种人和白人小血管病的患病率研究


研究成果

一:一作及通讯作者论文(近五年)

1. Xiong, Yunyun; Campbell, Bruce C V; Fisher, Marc; Schwamm; Lee H, Parsons; Mark, Li, Hao; Pan,Yuesong; Meng, Xia; Zhao, Xinjiang; Wang, Yongjun*.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enecteplase Reperfusion Therapy in Acute Ischa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 III (TRACE III): a randomised, phase III, open-label, controlled trial. Stroke Vasc Neurol. 2023:svn-2023-002310. IF: 9.893

2. Xiong, Yunyun; Wakhloo, Ajay K; Fisher, Marc*. Advanc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rapy. Circ Res. 2022;130(8):1230-1251. IF: 9.893

3. Xiong Y, Wakhloo AK, Fisher M. Advanc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rapy. Circ Res. 2022;130(8):1230-1251. IF: 23.213

4. Xiong Y, Gu H, Zhao XQ, Yang X, Wang C, Wang YL, Liu LP, Zhou Q, Fisher M, Li Z, Wang 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Hospital Outcomes of Varying Definitions of Minor Stroke: From a Large-Scale Nation-Wide Longitudinal Registry. Stroke. 2021;52(4):1253-1258.  IF: 10.170

5. Li ZX, Xiong Y(co-first author), Gu HQ, Fisher M, Xian Y, Johnston SC, Wang YJ. P2Y12 Inhibitors Plus Aspirin Versus Aspirin Alone in Patients With Minor Stroke or High-Risk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Stroke. 2021;52(7):2250-2257.  IF: 10.170

6. Xiong Y, Bath PM.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Minor Stroke. Stroke. 2020;51(11):3472-3474.  IF: 10.170

7. Xiong Y, Pan Y, Nogueira RG, Ren Z, Jovin TG, Wang Y. Treating acute large vessel occlusion stroke: to bridge or not to bridge?. Stroke Vasc Neurol. 2021;6(3):324-327. IF: 9.893

8. Xiong Y, Manwani B, Fisher M. Manage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m J Med. 2019;132(3):286-291. IF:5.928 

9. Xiong Y, Yan R, Gu H, Wang S, Fisher M, Zhao X, Yang X, Wang C, Qi Z, Meng X, Li Z, Wang Y.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mild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n Transl Med. 2021;9(9):767. IF: 3.616

10. Xiong Y, Huang CC, Fisher M, Hackney DB, Bhadelia RA, Selim MH. Comparison of Automated CT Perfusion Softwares in Evaluation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9;28(12):104392. IF: 2.677

11. Duan Z, Wang H, Wang Z, Hao Y, Zi W, Yang D, Zhou Z, Liu W, Lin M, Shi Z,Lv P, Wan Y, Xu G, Xiong Y (co-corresponding), Zhu W, Liu X; ACTUAL Investigators. 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Predicts Functional and Safety Outcomes afte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8;45(5-6):221-227. IF: 3.104

二:荣誉奖项

1:人才计划

世界卒中组织WSO Future Stroke Leaders

北京市海外青年人才(原青年HJ计划)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脑青年学者”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探索计划”

2:奖项

脑灌注自动化评估系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发及应用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第五届科技创新大赛(青年创新)     一等奖、最佳风采奖    202104

脑卒中出血早期脑损伤的新机制与介入诊疗新模式    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2020 (排名6/17)

The European Stroke Conference 2017 Young Investigators Award;The Best Presentation  (201705, Berlin, Germany) 

中美卒中促进协会脑卒中研究 一等奖(First Prize of Institute for US-China Neuroscience Stroke Initiative) (201406, Beijing, China)

VAS-COG International Young Investigators Travel Award (201306, Toronto, Canada)

三:专利   

王拥军、熊云云、李子孝等。CT 灌注功能图量化参数处理设备及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21 1 0266924.6)。

 


学生信息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