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王振常
浏览量:369   转发量:25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主任医师
  • 导师类别:硕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所属专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邮箱 : cjr.wzhch@vip.163.com
  • 工作电话 : 010-63138625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王振常,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医学影像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耳鸣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医学影像学系主任,北京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

        获北京学者,北京市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北京市劳模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先后担任中国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理事、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影像分会会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放射学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放射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学影像与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等。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等核心期刊副主编。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明专利12项,牵头制定扫描规范、指南等9部。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医学影像学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项目情况

在研:

国自然重点项目,61931013,基于多模态影像信息的搏动性耳鸣机制研究,202001-202412,300万元,在研,第一负责人

国家空间站工程航天医学实验项目,基于多模态影像学的短期、中长期微重力环境下眼与脑血流动力学及功能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HYZHXM01012,202001-202312,90万元,在研,第一负责人

北京市人社局,京人社专家发〔2015〕160号,北京学者,201601-202112/202201-202712,600万元*2=1200万元,在研,第一负责人

北京市卫健委,京卫医〔2021〕135号,北京市重大疫情防治重点专科项目——建设类项目——医学影像科,201901-202312, 300万元,在研,第一负责人

首发重点攻关项目,首发2022-1-1111,基于超高分辨力CT的耳科影像学新体系创建及应用,202201-202412,90万元,在研,第一负责人

国自然-新冠肺炎滚动项目,62141110,基于胸部CT数据采用最优传输方法的新冠肺炎住院时长预测模型研究,202201-202212,30万元,在研,第一负责人

 

已结题:

北京市科委专项项目,Z201100005420013,CT在COVID-19诊疗体系中的疗效评价研究,202003-202109,200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人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61527807,低剂量、超高分辨力颞骨专用锥形束CT(CBCT)研制,201601-202012,710.5823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人

国自然专项项目,62041103,基于CT信息利用几何拓扑及深度学习方法创建COVID-19肺炎进展与转归风险多维度预测模型,202003-202103,20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人

国家卫计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2019,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重大疾病诊疗体系中的规范化应用及技术标准研究,201501-201712,39万元,已结题,分项目第一负责人

北京市医管局“使命”人才计划,SML20150101,“使命”人才计划,201601-201912,252.08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人

北京市科委“领军人才”项目,Z141107001514002,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201407-201706,60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人

国自然项目,81371546,基于相位对比显微CT和显微MR的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演变规律研究,201401-201712,70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人

北京市医管局“扬帆计划”项目,XMLX201305,基于影像学探索视网膜血管评估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预警新方法,201401-201612,100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人

北京市教委,SJW-CXPT-2013-001,科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眼耳鼻咽喉疾病CT和MR技术创新与应用,201301-201312,88.638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人

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资助经费,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卫生人才“十层次”人选,201207-201506,10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人

国自然项目,81171311,基于多模态影像的血管性耳鸣血流机制研究,201201-201512,58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人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3122017,X线相位对比显微CT对小鼠内耳迷路的活体成像实验研究,201201-201412,11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人

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卫生系统215 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201104-201403,180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人

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KZ20110025029,基于影像学的血管性耳鸣机制研究,201101-201312,50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人

国自然项目,30770618,X射线相位对比CT成像对人体小器官显微影像学研究,200801-201012,28万元,已结题,第一负责人

 


研究成果

        王振常教授师从业界北斗吴恩惠教授,是我国医学影像学界鸿蒙初辟的开拓者。在三十多年医学影像学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加强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开展了头颈部影像专业领域的系列技术创新,先后获得13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他注重人才培养、带领团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促进学科发展;他注重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头颈部影像专业领域在国际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他具有强烈的国家使命感,先后承担了援藏、援非、“非典”防控救治等多项政治任务。

        一、创新头颈部精细结构特异性CT/MR检查新技术,构建症状导向性CT/MR检查技术体系,成为行业指南/共识的主要依据,推动全国头颈部影像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头颈部疾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年门诊量达1.5亿人次,年手术量约500万台次。由于既往CT/MR技术无法准确显示特定区域精细结构与病变,严重制约头颈部疾病诊断、治疗及机制研究。经过数十年技术攻关,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

        1.创建针对头颈部精细结构的高分辨力CT/MR检查技术。

        2.开创头颈部疾病特异性症状导向CT/MR检查技术。

        二、基于头颈部解剖与生理、变异与临床、疾病与征象之间关系,阐明头颈部常见疾病特征、规律及发生机制,从影像医学角度推动头颈部医学发展

        1.开辟神经眼科影像学机制研究领域,改写眼部疾病脑异常活动规律的传统认知。

        2.首次提出、揭示搏动性耳鸣产生-传导-脑活动机制,开创搏动性耳鸣预防、个体化治疗及中长期疗效预判的新策略。

        三、基于头颈部疾病CT/MR大数据,建立头颈部微小病变影像精准诊断与评估体系并全国推广,大幅提升头颈部疾病诊断效能

        1.创建神经眼科不同疾病影像诊断评估体系及症状导向性影像侦查策略。

        2.创建搏动性耳鸣病因评估体系。

        3.创建颅面骨骨折CT评估新体系。

        4.完善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影像学评估体系。

    四、建立“学-研-产”一体化机制,基于影像信息处理、分析技术与影像信息链平台与决策体系需求,创研世界首台智能化临床耳科微米级影像信息采集专用设备,填补国际空白

科技奖项

1、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耳科影像学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国务院,2020-J-233-2-08-R01,1/10

2、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眼耳鼻咽喉疾病CT和MR技术创新与应用,国务院,2011-J-233-2-03-R01,1/10

3、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科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神经眼科的影像体系创建与推广,教育部,2017-197,1/13

4、2011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眼耳鼻咽喉影像学检查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教育部,2010-196,1/15

5、200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一),高分辨率CT技术在眼耳鼻咽喉科临床应用的系列研究,北京市人民政府,2003医-2-010-01,1/9

6、1996年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眼眶、视神经管损伤的多体位窗CT研究,北京市卫生局

7、1997年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鼻眼相关疾患的影像学诊断,北京市卫生局

8、1996年北京市卫生局技术改进二等奖(排名第一),眼眶骨折CT直接倾斜矢状扫描的研究(附120例分析),北京市卫生局

9、2012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嗅觉味觉功能检测技术的建立及临床推广应用,教育部,2011-245,3/15

10、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十),人工耳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国务院,2006-J-233-2-09-R10,10/10

11、2008年上海市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三),眼眶病变的形态及功能影像学诊断,上海市人民政府,20084216-3-R03,3/7

12、200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眶尖断层解剖及CT、MRI研究,天津市人民政府,JB2001-3-075-R2,2/4

 

 


知识产权

发明

2022:脑灌注状态分类装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发明专利,ZL 2021 1 0943317.9,1/13

2022:脑灌注状态分类装置、方法、设备及模型训练装置,发明专利,ZL 2021 1 0943428.X,1/13

2021:确定设备质量的方法、装置、服务器和存储介质,发明专利,ZL 2020 10079943.3,1/6

2021:针对颞骨的空间数据处理及定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发明专利,ZL 20201 1407332.3,1/16

2021:确定设备异常原因的方法、装置、服务器和存储介质,发明专利,ZL 2020 10079942.9,1/6

2021:用于病灶区图像几何特征提取的方法和相关产品,发明专利,ZL 2021 10040109.8,1/10

2021: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发明专利,ZL 2018 10769918.0,1/13

2021:针对单侧颞骨的空间数据处理及定位方法、装置及设备,发明专利,ZL 20201 1416156.X,1/16

2021:一种用于处理肺部病灶区图像的方法和相关产品,发明专利,ZL 2021 10040070.X,1/10

2021: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磁共振图像合成方法和装置,发明专利,ZL 2021 10400409.8,1/7

2017:医学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ZL 2017 1 0018808.6,1/14

2017: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ZL 2017 1 0018866.9,1/14

 

实用新型

2017:一种基于颞骨模型的实验装置,实用新型专利,ZL 2017 20031119.4,1/14

2017:一种声音检测系统,实用新型专利,ZL 2017 2 0032816.1,1/14

2016:一种耳鸣噪声量化仪,实用新型专利,ZL 2016 2 0329849.8,1/12

 

软著

2021:耳鸣声治疗疗效预测平台[简称:emlxyc]V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21SR0136720,1/10

2021:耳鸣风险预测平台[简称:emfxyc]V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21SR0136721,1/9

2020:超快速精准定量脑部磁共振图像处理系统[简称:Ultra-Q-Brain-MRI]V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20SR0579886,1/8

 

商标

2021:EBMICA(国际分类:41、42、44),商标注册证,第46438511号、第46433997号、第46447311号

2021:EBMICAQIP(国际分类:41、42、44),商标注册证,第46457065号、第46457073号、第46456886号

标准与规范

主持

[1] 头颈部 CT 和 MR 扫描规范指南(试用稿).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39(3):230-233. 主持.

此规范是我国医学影像学界的第一部CT和MR扫描规范

[2] 头颈部 CT 和 MR 扫描规范指南(修改稿).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41(9):996-999. 主持.

[3] 搏动性耳鸣影像学检查方法与路径指南. 中华医学杂志. 2013,93(33):2611-2612. 主持.

[4] 眼部CT和MRI检查及诊断专家共识.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7,51(9):648-653. 主持.

[5] 耳部CT和MRI检查及诊断专家共识.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7,51(9):654-659. 主持.

[6] 鼻部CT和MRI检查及诊断专家共识.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7,51(9):660-664. 主持.

[7] 内耳内淋巴积水磁共振影像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0).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55(9):809-813. 主持.

[8] 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病人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指南(2021年版).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41(5):524-532.

[9] 结直肠癌病人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指南(2021版).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41(10):1104-1110.

此规范在2021年度中国指南/共识科学性、透明性和适用性评级中评分位列291部指南前30%,排名77

此规范在2021年度中国指南/共识科学性、透明性和适用性评级普通外科学专业组排名14

[10] 耳鸣患者影像学检查临床适应性评价共识(2022版). 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27):2067-2073.

[11] 听力损失和/或眩晕患者影像学检查临床适应性评价共识(2022版). 中华医学杂志. 2022,102(27):2074-2083.

 

参与

[1] CT检查技术专家共识.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6,50(12):916-928. 参与.

[2] 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2003版)——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影像学评估体系.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39(2):66-69. 参与.

[3] 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2013版)——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影像学评估体系.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49(2):89-95. 参与.

[4] 甲状腺结节影像检查流程专家共识.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6,50(12):911-915. 参与.

[5] 头颈部CT检查和辐射剂量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54(9):827-838. 顾问.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