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想,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人,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要研究方向:脊柱外科,脊柱微创技术,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本科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医疗系,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博士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曾于原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修学习脊柱微创技术。2015年4月至5月作为AOSpine国际fellow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Harborview Medical Center参观学习。2017年4月至7月获CAOS-NASS联合奖学金资助赴美国加州圣地亚哥Scripps Mercy Hospital 参观学习脊柱外科技术。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5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基金课题1项,北京市医管局科研培育计划1项,其他局级课题3项。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SCOIT中国部青年委员。
国产工作通道辅助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的前瞻性研究 |
2014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基金 |
课题号 首发2014-4-4143 |
经皮穿刺椎间孔扩大成形结合关节突封闭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前瞻性研究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局级课题) |
课题号2015CZ-11 |
丰台科技新星 |
丰台区科委资助项目 |
课题号FTKJXX201701 |
胸腰椎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技术的改进及其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2020年度北京市医管局“培育计划” |
课题号 PX2020003 |
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日间手术管理体系的构建及优化 |
北京友谊医院科研启动基金管理专项 |
课题号 yyqdktgl2021-4 |
基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Rigo分型的新型脊柱支具的研发 |
中国残联课题残疾人辅助器具专项 |
2022CDPFAT-02 |
1. 李想,洪毅,张军卫,唐和虎,刘舒佳,吕振,陈世铮.非创伤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03:282-284.
2. 李想,洪毅,张军卫,唐和虎,吕振,陈世铮刘舒佳.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05:400-406
3. 李想,洪毅,张军卫,唐和虎. 结合循证的PBL法在脊髓损伤康复专业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11:1094-1097
4. Li X, Zhang J, Tang H, Lu Z, Chen S, Hong Y. Closing-opening wedge osteotomy for thoracolumbar traumatic kyphosis. Eur J Med Res. 2014 Nov 1;19(1):59.(影响因子1.74)
5. Xiang Li, Shudong Jiang, Yi Hong,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 novel,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for diseases of the spin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t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Investigating Major Chronic Diseases (Science/AAAS, Washington, DC, 2015), p. [56-58]
6. Li X, Zhang J, Tang H, Lu Z, Liu S, Chen S, Hong Y. Comparison Between Posterior Short-segment Instrumentation Combined With Lateral-approach Interbody Fusion and Traditional Wide-open Anterior-Posterior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Medicine (Baltimore). 2015 Nov;94(44):e1946. (影响因子5.7)
7. 李想,张军卫,白金柱,唐和虎,吕振,洪毅.闭合-张开楔形截骨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10):142-144
8. Xiang Li, Fangyong Wang, Junwei Zhang, Yi Hong and Yong Yang. Six-year follow-up of a survivor of cervical spine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with oesophageal perforation following long scarf syndrome -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020 21:677
9. Feng S, Fan Z, Yang Y, Fei Q, Li X. Atypical Proximal Cervical Spondylotic Amyotrophy: Case Report Demonstrating Clinical/Imaging Discrepancy. Int J Gen Med. 2020 Dec 2;13:1367-1372. doi: 10.2147/IJGM.S288588. PMID: 33293854; PMCID:PMC7719326.
10. Li X, Bai J, Hong Y, Zhang J, Tang H, Lyu Z, Liu S, Chen S, Liu J. Minimum Seven-Year Follow-Up Outcomes of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for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Int J Gen Med. 2021 Mar 5;14:779-785. doi:10.2147/IJGM.S293400. PMID: 33707968; PMCID: PMC7943319.
11. 于凌佳,祝斌,张国强,等.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日间手术(8 h内)诊疗流程的建立、优化及应用效果[J].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22,15(4):227-232.DOI: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2.04.008.
12. 刘宁,刘雨泉,祝斌,于凌佳,谭海宁,杨雍,李想.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国内应用情况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3,29(07):808-815.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