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崔勇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3-10-16 导师主页
崔勇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中日友好医院
皮肤病与性病学
遗传性皮肤病;数字皮肤病学(皮肤影像),人工智能,远程皮肤病学;系统性红斑狼疮
wuhucuiyong@vip.163.com

博士招生专业

1
皮肤病与性病学
2023
1
专业学位博士
2
皮肤病与性病学
2024
1
专业学位博士

崔勇,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现任国家卫生健康委中日友好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皮肤性病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皮肤病与性病学系主任、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中心皮肤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人工智能联盟皮肤科委员会主任委员。累计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影响因子超过1,000,SCI他引超过5,000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写10部以上教材、专著,先后获得8项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目973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遗传性皮肤病、免疫性皮肤病、数字皮肤病学(皮肤影像、人工智能、远程皮肤病学)。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重点项目, 82330097, 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细胞分型及精准治疗机制研究, 2024-01 至 2028-12, 220万元, 在研, 主持

(2) 国际自然科学基金, 中韩合作项目, 82311540162, 中韩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性别分层分析,  2023-10 至 2025-06, 15万元, 在研,主持

(3) 国家科技部, 国家外国专家项目, G2023090004L, 推动皮肤病数字图片资源库应用及远程医疗的国际合作, 2023-10 至 2025-10, 21万元, 在研, 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82173418, rs13306575通过NCF2的基因调控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影响SLE发病的机制研究, 2022-01-01 至 2025-12-31, 55万元, 在研, 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81872516, rs10750836通过TPCN2基因调控参与自噬通路影响SLE发病的机制研究, 2019-01-01 至 2022-12-31, 57万元, 结题, 主持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81881340424, 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学国际高峰论坛, 2018-10-24 至 2018-12-31, 10万元, 结题, 主持

(7) 北京联影智能影像技术研究院, 前言项目, CRIBJQY202106, 基于中国人群皮肤影像资源库的银屑病、寻常痤疮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及慢病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 2021-05 至 2024-04, 30万元, 在研, 主持

(8) 北京化工大学-中日友好医院生物医学转化工程研究中心, 协同创新项目, R2 2020-01, 聚乳酸微针在角化性皮肤病和皮肤美容领域的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 2020-08 至 2022-12, 200万元, 结题, 主持

(9) 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 医药协同科技创新研究, Z191100007719001 , 黄色人种皮肤肿瘤、银屑病、白癜风人工智能辅助 决策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2019-08 至 2022-08, 1400万元, 结题, 主持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重点研发专项, 2016YFC0906102, 免疫性肾病的精准预测研究, 2016-07至 2020-12, 100万元, 结题, 主持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1.     Masahiro Nakano, Mineto Ota, Yusuke Takeshima, Yukiko Iwasaki, Hiroaki Hatano, et al. Distinct transcriptome architectures underlying lupus establishment and exacerbation. Cell. (2022). doi: 10.1016/j.cell.2022.07.021

1.     YinX, Kim K, Suetsugu H, Bang SY, Wen L, Koido M, et al. Biological insights into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hrough an immune cell-specific transcriptome-wideassociation study. Ann Rheum Dis. (2022). doi: 10.1136/annrheumdis-2022-222345

2.     YinX, Kim K, Suetsugu H, Bang SY, Wen L, Koido M, et al. Meta-analysis of 208370East Asians identifies 113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 Ann Rheum Dis. (2021)80(5):632-40. doi:10.1136/annrheumdis-2020-219209

3.     FanZ, Chen X, Liu L, Zhu C, Xu J, Yin X, et al. Association of the Polymorphismrs13259960 in SLEAR With Predisposition to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Arthritis Rheumatol. (2020)72(6):985-96. doi: 10.1002/art.41200

4.     WenL, Zhu C, Zhu Z, Yang C, Zheng X, Liu L, et al. Ex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identifies four novel loci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Han Chinesepopulation. Ann Rheum Dis. (2018)77(3):417. doi:10.1136/annrheumdis-2017-211823

5.     WangYF, Zhang Y, Zhu Z, Wang TY, Morris DL, Shen J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ST3AGL4, MFHAS1, CSNK2A2 and CD226 as loci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 (SLE) and evaluation of SLE genetics in drug repositioning. AnnRheum Dis. (2018)77(7):1078-84. doi: 10.1136/annrheumdis-2018-213093

6.     LiuL, Zuo X, Zhu Z, Wen L, Yang C, Zhu C,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identifies three novel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Han Chinese. Br J Dermatol. (2018)179(2):506-8. doi: 10.1111/bjd.16500

7.     WenLL, Zhu ZW, Yang C, Liu L, Zuo XB, Morris DL, et al. Multiple variants in5q31.1 are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usceptibility andsubphenotypes in the Han Chinese population. Br J Dermatol. (2017)177(3):801-8.doi: 10.1111/bjd.15362

8.     ZhangY, Yang J, Zhang J, Sun L, Hirankarn N, Pan HF, et al. Genome-wide searchfollowed by replication reveals genetic interaction of CD80 and ALOX5AP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Asian populations. Ann RheumDis. (2016)75(5):891-8. doi: 10.1136/annrheumdis-2014-206367

9.     MorrisDL, Sheng Y, Zhang Y, Wang YF, Zhu Z, Tombleson P, et al. Genome-wideassociation meta-analysis in Chinese and European individuals identifies tennew loci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Nat Genet.(2016)48(8):940-6. doi: 10.1038/ng.3603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