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璐,医学博士,首刘璐,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神经内科/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聚焦针刺镇痛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曾赴维也纳医科大学IPA研究所访学。入选中国科协青托人才、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首届首都卫生健康青年榜样、北京市科协青托人才、医管局青苗人才、首发基金青年优才、东城区优秀人才、首都医科大学优秀青年人才项目(B类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14项,以研究骨干身份参与国家级重大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篇,其中SCI论文30篇,总引次数337次,累计影响因子104.869,IF>5的论文6篇,IF>3的论文10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19篇,单篇最高引用41次;中文论文70篇,总引次数799次,单篇最高引用63次。参编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批注明代针灸专著系列丛书《贺普仁点评针灸秘法全书》,授权国家专利9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奖励3项,国际科技奖学金1项。担任中国针灸学会火针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等。担任Frontiers in Neurology杂志客座主编,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 及针刺研究杂志青年编委。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科学基金项目,82374575, 星形胶质细胞-T细胞”双向调控在慢性偏头痛中枢神经源性炎症中的作用机制及针刺干预研究,2024-01至2027-12,50万,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科学基金项目,82074179,基于TCC核团miRNA介导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互作途径探讨针刺干预慢性偏头痛中枢敏化的机制研究,2021-01至2024-12,55万,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603683,基于5-HT7R-cAMP-PKA通路探讨针刺对偏头痛模型镇痛的机制研究,2017-01至2019-12,18万,主持
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019-2021ZGZJXH-QNRC001,2020-01至2022-12,60万,主持
5、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7232270,针刺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互作参与慢性偏头痛神经源性炎症机制研究,2023-01 至 2025-12,20万,主持
6、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项目,7154205,针刺调控的P2X3受体在偏头痛中枢痛觉敏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2015-01至2016-12,8万,主持
7、首都医科大学优秀青年人才项目(B类),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及基础研究,B2207,2023-02 至 2026-02,100万,主持
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2018M630261,针刺对下行痛觉调控系统GABA能神经元调节机制的研究,2018-05至2020-08,8万,主持
9、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2017-01至2017-12,5万,主持
10、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一般项目,KM202110025005,宣阳解郁,通络止痛”针药结合方案对偏头痛患者大脑网络调节的影像学特征及预测影像组学研究,2021-01至2023-12,15万,主持
11、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青年优才项目,首发2020-4-2236,针刺“王氏五穴八针”对无先兆偏头痛疼痛相关脑网络的影响及其疗效预测研究,2020-07至2023-06,26万,主持
12、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青苗”人才计划项目,QML20181001,2019-01至2020-12,12万,主持
13、东城区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9DCT-M-25,2020-01至2020-12,4万,主持
1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杏林优才项目,2018-07至2021-07,15万,主持
1)首次开展针灸防治偏头痛亚型多中心RCT研究,证实针刺显著降低偏头痛天数,疗效可持续半年;2)开展针刺偏头痛中枢响应机制研究,发现针刺调控视觉、听觉等偏头痛触发因素相关的多感觉加工过程中关键脑区,提示针刺可能是阻断了偏头痛多感觉刺激发作模式;3)创新开展蛋白质/代谢组联合通路分析,揭示针刺长期疗效机制可能调控了能量代谢相关的糖酵解/糖异生通路,增加大脑对葡萄糖循环利用,从而恢复能量稳态,以维持针刺长期疗效。4)开展影像组学技术预测针灸疗效研究,构建基于治疗前楔叶灰质密度的疗效预测模型;5)将神经源性炎症和中枢痛觉敏化引入针灸防治偏头痛的科学内涵研究,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角度揭示针灸多靶点干预机制。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