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赵鲁卿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3-10-17 导师主页
赵鲁卿 主任医师 硕,博士生导师
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内科学
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
zhaoluqing111@163.com

       本人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和功能性胃肠病等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美国埃默里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10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9篇(第一作者或通讯12篇);作为主要执笔人共同参与3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4部;共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企业转让2项,国家实用型专利1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励4项;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次青年论坛”执行主席,并多次在“美国消化疾病周”、“欧洲消化疾病周”、“世界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国际消化病大会”等大型学术会议发表演讲或壁报展示。曾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首医优秀青年人才”、“东城区优秀青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首都百佳青年医生”、“首都卫生健康‘未来之星’重点培育对象”等荣誉称号。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级):清化祛瘀健脾组分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纳米靶向药物构建及其调控细胞凋亡的机制,2020.01-2023.12,课题负责人

2.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级):IRBIT蛋白介导Na+/HCO3—共转体活化在健脾理气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机制,2016.01-2018.12,课题负责人

3.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省部级):中药清化祛瘀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纳米靶向水凝胶构建及其修复肠道黏膜屏障的机制,2020.08-2023.08,课题负责人

4.北京市科技计划-首都临床特色诊疗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项目(省部级):清化祛瘀方直肠滴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研究,2022.11-2025.11,课题负责人

5.北京市科委首都特色项目(省部级):清热化湿祛瘀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研究,2018.06-2021.06,课题负责人

6.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项目(省部级):中医药诊治溃疡性结肠炎,2020.1-2022.12,课题负责人

7.东城区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局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纳米靶向复方中药构建及其疗效和机制探索研究,2023.01-2023.12,课题负责人

8.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计划项目(省部级):中药辛开苦降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脏敏感性、心理影响及两者相互关系研究,2014.03-2016.03,课题负责人

9.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青苗计划项目(局级):健脾理气方通过调节NO恢复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功能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2017.01-2018.12,课题负责人

10.北京中医医院许夏基金(院级):健脾理气方通过调节P53影响MUC2表达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2017.07-2019.06,课题负责人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提升及纳米中药新药创制:①作为主要负责人成立了北京市中医系统第一家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开设了”溃疡性结肠炎专病专台”,整理挖掘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和特色,努力提升临床疗效。以北京市科委支撑项目支持下,多方面验证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尤其是在促进肠道黏膜深度愈合,防止复发等方面的优势特点,为中医药的推广提供客观证据。②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组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以提高疗效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为目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复方的多靶点治疗作用,结合现代化纳米载药技术,开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纳米靶向新型中药的创制。该方向已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课题支持,为新药自主创新奠定基础。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治体系构建:①作为主要骨干成员参与构建了基于“寒热虚实“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新体系。②作为主要骨干成员开展了院内制剂“仁术健脾理气颗粒”的研发,目前已获得临床批件。③将十二指肠屏障受损和微炎症引入“调肝理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科学内涵研究。研究结果在美国消化疾病周、欧洲消化疾病周等国际顶尖级消化会议进行交流,受到各国专家关注。相关研究结果被国际消化领域影响最大的杂志《Gastroenterology》(IF:33. 883)收录。

获得学术奖项: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治体系构建和应用及效应机制研究,排名2/8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中华脾胃病学》,排名5/5

北京市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二等奖,半夏泻心汤化裁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证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排名1/1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消化病特色专科实用手册》,排名5/5

发表代表论文:

1.Yuan Y(1), Zhao L(1), Shen C, He Y, Yang F, Zhang G, Jia M, Zeng R*, Li C*, Qiao 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esponsive amino acid-based polymeric nanovehicles for tumor-selective anticancer drug delivery. Mater Sci Eng C Mater Biol Appl. 2020, 106:110159.(IF:8.457)

2.Zhao L(1), Du X, Tian J, Kang X, Li Y, Dai W, Li D, Zhang S*, Li C. Berberine-Loaded Carboxylmethyl Chitosan Nanoparticles Ameliorate DSS-Induced Colitis and Remodel Gut Microbiota in Mice. Front Pharmacol. 2021 Apr 20;12:644387.(IF:5.988)

3.Zhao L(1), Bartnikas T, Chu X, Klein J, Yun C, Srinivasan S, He P*. Hyperglycemia promotes microvillus membrane expression of DMT1 i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n a PKCα-dependent manner. FASEB J. 2019 Mar;33(3):3549-3561.(IF:5.834)

4.Zhao J(1), Zhao L(1), Zhang S*, Zhu C. Modified Liu-Jun-Zi decoction alleviates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in functional dyspepsia by regulating EC cell-5HT3r signaling in duodenum. J Ethnopharmacol. 2020 Mar 25;250:112468.(IF:5.4)

5.Shen C(1), Zhao L(1), Du X, Tian J, Yuan Y, Jia M, He Y, Zeng R*, Qiao R*, Li C*. Smart Responsive Quercetin-Conjugated Glycol Chitosan Prodrug Micelles for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Mol Pharm. 2021 Mar 1;18(3):1419-1430. (IF:5.364)

6.Dou D(1), Zhang F(1), Deng X(1), Ma Y, Wang S, Ji X, Zhu X, Wang D, Zhang S, Zhao L*. Efficacy of COVID-19 vaccine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atients receiving anti-TNF 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eliyon. 2023 Sep 5;9(9):e19609. (IF:4.0)

7.Zhang S, Wang R, Li D, Zhao L*, Zhu L*. Role of gut microbiota in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Gastroenterol Rep (Oxf). 2021 Aug 6;9(5):392-401.(IF:4.063)

8.Zhao L(1), Zhang S*, He P*.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Herbal Therap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urr Pharm Des. 2017;23(34):5173-5179.(IF:3.310)

9.Wang H, Wang L, Guo S, Liu Z, Zhao L, Qiao R, Li C. Rutin-Loaded Stimuli-Responsive Hydrogel for Anti-Inflammatio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2 Jun 1.(IF:10.383) 

10.Zhu C, Zhao L, Zhao J, Zhang S*. Sini San ameliorates duodenal mucosal barrier injury and low grade inflammation via the CRF pathway in a rat model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Int J Mol Med. 2020 Jan;45(1):53-60.(IF:5.4)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