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院-杨佳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3-10-19 导师主页
杨佳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公共卫生学院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卫生政策、医疗保障、基层卫生服务,健康管理
yangjiakm@163.com

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政策与管理、基层卫生服务与整合型卫生服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相关研究,近年来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国家医保研究院开放性课题、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决策咨询项目和青年项目,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开放性课题等课题多项;并参与了国社科、国自然、教育部社科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研究多项。进行了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研究、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框架下实现分级诊疗的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首都农村基层慢性病管理模式研究,按人头付费与慢性病管理融合研究,公共卫生人才供需对接机制研究、中小学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现状与完善研究、疫情防控背景下村级卫生人力资源研究,疫情防控背景下乡村医生的作用研究,患者信任度与患者就医选择行为关系研究,乡镇卫生院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近年来作为副主编参撰著作10余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担任《Frontiers in PublicHealth》、《中国全科医学》、《中国健康教育》等期刊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等。为国家按病种分支付费(DIP)专家组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残疾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第一届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曾获得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项目一等奖,指导学生的毕设论文分别获第五届全国医药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竞赛二等奖和第七届全国医药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竞赛一等奖。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72274129,以价值为导向的县域医共体门诊支付方式改革模式设计与策略优化,2023-01至2026-12

(2)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项目,22JCC124,首都公共卫生人才供需对接机制研究,2022-11至2023-11

(3)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开放性课题重点项目, 2023JD05, 北京市中小学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现状与完善研究, 2023-05至2024-05

(4)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开放性课题,YB2020B05,按人头付费改革与慢性病管理的融合路径研究,2021-01至2022-12

(5)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开放性课题一般项目, 2021JD06, 首都村级卫生人力资源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作用、问题和启示研究, 2021-06至2022-06

(6)首都医科大学科研培育基金,PYS2103,新冠疫情背景下首都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和需求研究2022-01至2022-12

(7)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级课题,公共卫生委员会在首都农村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实现路径与策略研究,2022-06至2023-12

(8)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重点项目, SZ201910025008, 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首都农村基层慢性病管理模式研究——怀柔区为例, 2019-01至2021-12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青年项目, 71603175,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框架下实现分级诊疗的路径选择—基于Agent仿真研究, 2017-01至2019-12

(10)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开放性课题,一般项目, 2017JD05, 我国分级诊疗实施现状及效果评价, 2017-05至2019-05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1)      Danhui Li†, Jia Yang*† , Jin Li, Ning Zhao, Wensheng Ju and Moning Guo. Agent-Based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ABMS) on the infuence of adjusting medical service fees on patients’ choice of medical treatment.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23;23(1):928 .

2)      欧欣,李进,杨佳*.疫情防控背景下首都村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现状——以H区为例[J].卫生软科学,2023,37(08):48-52.

3)      李进,赵宁,顾梅,李丹慧,张海燕,杨佳*.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农村慢性病协同管理策略研究[J].卫生软科学, 2023,37(08):14-17.

4)      倪剑潇,高广颖,赵宁,顾梅,吴妮娜,杨佳*.基层门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测算方法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23,42(07):21-26.

5)      赵宁,孙力光,高广颖,韩优莉,杨佳*.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法的北京市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评价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3,16(06):20-28.

6)      欧欣,杨佳*.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研究:以公共卫生委员会为例[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9):2346-2354.

7)      倪剑潇,高广颖,赵宁,李进,徐嘉杰,吴妮娜,杨佳*.以健康管理为导向的基层门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标准测算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9):2355-2360.

8)       赵宁,杨佳,高广颖,韩优莉,孙力光.北京市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23,42(04):20-24.

9)       赵宁,高广颖,吴妮娜,顾梅,杨佳*.国外门诊按人头付费比较及启示[J].中国医疗保险,2023(02):51-58.

10)     赵宁,高广颖,吴妮娜,李进,杨佳*.门诊按人头付费方式改革的实践探索[J].卫生经济研究,2023,40(01):29-33.

11)     李丹慧,杨佳*.差异化医保报销对北京市不同慢性病住院患者就医选择影响比较研究[J].中国医院,2023,27(01):11-14.

12)   杨慧,初平,吕慧,王心雨,冯国双,郭永丽,赵成松,李进,杨佳*.应用中断时间序列评价新冠肺炎疫情和“互联网+”医疗对儿童线下就医的影响[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2,29(05):884-892.

13)   李进,赵宁,张海燕,杨慧,杨佳*.北京市某农村地区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2,38(04):322-327.

14)   Jin Li, Ning Zhao, Haiyan Zhang, Hui Yang and Jia Yang*. Roles and challenges for village doctors in COVID-19 pan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rural Beijing,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22,6(10):doi:10.3389/fpubh.2022.888374

15)   Jin Li, Ning Zhao, Haiyan Zhang, Hui Yang and Jia Yang*. Patients' Willingness of First Visit in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China.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22,4(10):doi:10.3389/fpubh.2022.842950

16)     伍梦秋,沈欣然,杨佳*.医学院校大学生习惯性熬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健康教育,2022,38(02):164-167.

17)     李进,张海燕,杨佳*.国内外经典慢性病管理模式对我国农村地区慢性病管理的启示,中国全科医学,2022, 25(16):1935-1941.

18)     李进,杨佳*.基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北京市某区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21,37(07):620-624

19)     李丹慧,杨佳*.北京市各级医院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认知及实施情况调查,中国医院,2020,24(10):8-11.

20)     李丹慧,杨佳*.北京市不同级别医院患者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医院,2020,24(10):12-16.

21)     谭敏,陈迎春,张研,高红霞,杨佳*.基于Agent建模仿真医保政策调整对北京市高血压住院患者就医选择和医保基金流向的影响,中国卫生经济,2019,38(02):17-20.

22)     邓宛青,杨佳*.差异化医保政策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影响,中国医院,2019,23(01):21-23.

23)     李梦龙,杨佳*.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下北京市不同级别医院患者就医选择行为研究,中国医院,2018,22(03):1-4.

24)     吴华丽,郝晋,杨佳*.北京地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患者信任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医院,2018,22(02):26-29.

主要出版的著作:

1)   杨佳(副主编).北京市村级卫生人力资源与地理标图调查报告,北京出版社,2022.

2)   杨佳(副主编).首都医患信任报告——基于科层理论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20.

3)   杨佳(参编).大时代中的小日子——北京市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与慢病关系研究观察叙事手记,法律出版社, 2019.

4)   杨佳(副主编). 首都医患关系报告——基于信任理论的研究, 法律出版社,2016.

5)   杨佳(副主编). 首都乡村医患信任问题探索——基于北京市怀柔区的实地研究, 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

6)   杨佳(副主编). 京都眸视——新医改背景下首都城市医患信任观察手记, 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

相关获奖

1)   指导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基于德尔菲法的北京市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获得首届华西“医疗管理与政策前沿”青年学者论坛论文优秀奖,2022.10

2)   指导研究生的仿真建模作品《差异化医疗服务价格对门诊高血压患者就医选择行为的影响》获得2022 CSMS中国仿真学会复杂系统仿真建模大赛优秀奖,并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23.1

3)   指导研究生的案例作品《从制转向治,从全覆盖走向高质量——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路径》获得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首届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案例大赛优秀奖,并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23.5

4)   指导研究生撰写的论文《以健康管理为导向的基层门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标准测算研究》获得第三届复旦大学卫生经济学研究生论坛论文优秀奖,2023.06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