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旖旎,女,1979年生。200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同年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参加工作。2007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7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参加工作,2015年赴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访问学习,2016年获得博士学位。主持国家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科技奖项共5项,申报专利3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累计影响因子72.045;单篇最高22.113。参与国际指南共识1部;国内指南共识3部,副主编专著2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170122)
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401627)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72058)
北京市医管局扬帆计划(XMLX201823)
首都卫生发展专项青年项目(首发2014-4-2025)
重要学术论文:
Wang Y, Huang W, Hu L, Cen X, Li L, Wang J, Shen J, Wei N, Wang Z. Multicenter study of combination DEP regimen as a salvage therapy for adult refractor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Blood. 2015 Nov 5;126(19):2186-92. doi: 10.1182/blood-2015-05-644914. Epub 2015 Aug 19. PMID: 26289641; PMCID: PMC4635114.
Wang Y, Wang Z. Treatment of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Curr Opin Hematol. 2017 Jan;24(1):54-58. doi: 10.1097/MOH.0000000000000302. PMID: 27755125.
Yao S, Wang Y, Sun Y, Liu L, Zhang R, Fang J, Jin R, Yu J, Li F, Bai J, Zeng Y, Zhang C, Tan H, Zhou F, Chen Y, Zhang Q, Wang Z.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in China. Orphanet J Rare Dis. 2021 Aug 3;16(1):342. doi: 10.1186/s13023-021-01976-1. PMID: 34344437; PMCID: PMC8336372.
He L, Wang Y, Suolitiken D, Zhang R, Liu M, Hua Z, Yao S, Zou H, Wang Z. Outcomes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primar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in adults. Hematol Oncol. 2022 Aug;40(3):390-399. doi: 10.1002/hon.3014. Epub 2022 May 15. PMID: 35526261.
Yao S, Jin Z, He L, Zhang R, Liu M, Hua Z, Wang Z, Wang Y.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tic Risk Prediction of Non-Hodgkin Lymphoma-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Front Oncol. 2021 Dec 6;11:788056. doi: 10.3389/fonc.2021.788056. PMID: 34938663; PMCID: PMC8685250.
Zhang R, Cui T, He L, Liu M, Hua Z, Wang Z, Wang Y. A Study on Early Death Prognosis Model in Adult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J Healthc Eng. 2022 Jul 1;2022:6704859. doi: 10.1155/2022/6704859. PMID: 35812895; PMCID: PMC9270127.
Hua Z, He L, Zhang R, Liu M, Wang Z, Wang Y. Serum ferritin is a good indicator for predicting the efficacy of adult HLH induction therapy. Ann Med. 2022 Dec;54(1):283-292. doi: 10.1080/07853890.2022.2027513. PMID: 35112955; PMCID: PMC8820825.
He L, Jin Z, Liu M, Zhang R, Wang Z, Wang Y. Effectiveness of a modified doxorubicin-etoposide-methylprednisolone regimen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or relapsed 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 in adults. Pol Arch Intern Med. 2022 Mar 30;132(3):16226. doi: 10.20452/pamw.16226. Epub 2022 Mar 7. PMID: 35253415.
著作:
噬血细胞综合征 副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7
重要奖项:
噬血细胞综合征快速诊断体系和挽救治疗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应用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2017
噬血细胞综合征快速诊断体系和挽救治疗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应用 华夏医学科技奖 二等奖 2018
噬血细胞综合征快速诊断体系和挽救治疗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应用 北京医学科技奖 二等奖 2020
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3型诊断试剂盒 北京医学会首都青年医学创新与转化大赛 三等奖 2020
噬血细胞综合征快速诊断体系和挽救治疗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应用 中华医学科技奖 二等奖 2021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