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丽,女,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1969年3月出生。博士导师,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中青年委员,1991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在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两年,掌握核素显像在全身各脏器的临床应用以及核素治疗。
1993考取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师从中国核心脏病学的创始人-刘秀杰教授。1998年获博士学位。参加IAEA以及日本政府在东京举办的核医学培训班。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许多开拓性的基础以及研究工作,克服重重困难,于1997年采用国产PET仪在国内首先开展心肌代谢显像探测存活心肌至今已经有20年,研究结果与国外先进的PET心肌代谢显像获得结果类似,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将此项工作推广到临床,目前已经成为临床心衰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阜外医院已经完成1万余例的心肌代谢显像,对心衰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估测预后有重要价值。在国际上最早开展对左心室室壁瘤心肌存活性的探测与预后价值的研究,对患者随访最长达9年之久,已经完成了1千余例的室壁瘤患者的心肌存活的研究。并开展相关动物实验研究,动态观察心室重构、心肌存活性、心功能的变化规律,揭示室壁瘤发病的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相关文章发表在国际核医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权威刊物,包括《美国核医学杂志,J Nucl Med》,《欧洲核医学杂志,Eur J Nucl Med》, 《美国核心脏病学杂志,J Nucl Cardiology》, 《日本放射医学杂志,Radiation Medicine》,并被多部英文专著引用,被SCI文章引用30余篇 (最高影响因子12.755)。鉴于相关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得到学会领导的肯定, 被选为2015年中日工作会议上作为中国核医学分会的代表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
2003.10-2007.9 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David Geffen 医学院的分子和医学药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国际著名核心脏病学创始人之一、任美国核医学杂志主编8年的Dr. Schelbert HR教授和国际著名医学工程学和数学模型专家,最早参与PET 研制的Dr. Huang SC教授。主要学习掌握PET、PET/CT、小动物(micro) PET/CT 的相关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应用,并完成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科研工作完成(NIH资助),自己的敬业精神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得到导师和其他同事的认可和肯定。为此,建立了良好的国际交流合作基础。我的导师Schelbert教授积极帮助中国核医学的发展和国际合作交流,以及英文文章的发表,定期来中国举办英文写作班的培训,使得年轻人有更多机会学习和成长。国际刊物约稿撰写 State and Recent Progress ofNuclear Cardiology in China,CurrentCardiovascular Imaging Reports,该项工作得到学会领导的肯定。
2007年10月回到阜外医院工作,并获国家自然基金(2次)、教育部留学生回国启动基金、北京市首都特色课题、院所基金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性等课题资助。目前在读硕士1名,博士生2名。指导学生每年均有摘要入选美国核医学年会大会发言。继续深入进行心肌存活尤其是针对左心室室壁瘤患者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积极与院内外合作,并且帮助院内外同行开展科研工作,修改中英文论文。入选2012年度阜外医院长江学者(4位候选人)以及协和特聘教授候选人(2位后选人)之一。热爱并积极参加学会工作,在青年委员期间积极完成学会领导组织的各项活动,工作能力及成绩得到全国以及北京市核医学分会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为中国核医学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署名文章和国际会议摘要200篇,SCI论著44篇,总IF。其中有19篇第一作者SCI论著均发表在美国核医学、欧洲核医学杂志、美国核心脏病学等国际核医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刊物,最高IF 10.057,总IF:110.218,被多部英文专著(包括 Hurst’s Heart)及30余篇SCI文章引用 (包括Circulation 上发表的心肌存活的综述)。非第一作者SCI英文论著25篇(包括Circulation, JACC,等)。参与编写专著13部,22章节的撰写。主编助理1部,花半年时间主译+主审 《核心脏病学临床应用》专著1部约60万字。
第一作者论文:获美国核医学学会颁发的青年研究学者二等奖和一等奖以及中美核医学学会的最佳优秀论文奖,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核医学工作者,也是国际核心脏病学领域为数不多的学者;入选美国核医学年会highlight 4次;获全国性(2次)、北京市(2次)和院校级的各种优秀论文奖(7次)。
研究生期间参加国家攀登计划资助项目,涉及核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均属开拓性工作:放射性药物-阳性显像剂的研究、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心肌正性肌力药物-附子一号碱(获国家专利,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采用国产PET仪在国内最早开展心肌代谢显像探测存活心肌以及SPECT心肌灌注显像估测大病例组PCI术后患者预后的研究。发表在欧洲核医学杂志上,该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多次引用,包括设计临床试验的研究。
在UCLA完成NIH资助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课题。PET心肌灌注显像绝对定量测定心肌血流量(MBF)和18F-FDG PET代谢显像探讨心肌存活机制;在国际上最早报道13N-ammonia PET心肌灌注显像在静息态、药物负荷及冷加压试验后测定MBF的重复性研究;早期探测冠心病危险因子所致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血流储备功能的异常,并监测疗效。回国后指导青年人在国内首先开展SPECT动态心肌灌注显像测定血流储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完成小动物(micro) PET的小鼠实验研究-输入函数(inputfunction),掌握高难度的小鼠股动脉插管技术(练习1个月),获得“输入函数”的“金标准”,为无创伤性绝对定量分析microPET显像结果奠定了重要基础;探讨不同饮食状态对心肌葡萄糖代谢率的影响。指导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小鼠的micro PET的研究工作。
2016年3月调入北京安贞医院,进行科室平台的建设,11月完成了回旋加速器平台和小动物PET/CT中心,核医学分子影像中心的建设,大幅度提高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积极推进PET/CT心肌存活显像的工作,邀请来自国际PET发明的先驱者,美国UCLA的杰出教授Sung-Cheng (Henry) Huang,欧洲核医学学会核心脏病学主席Marcus Hacker教授,中国核心脏病学开创者北京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医院刘秀杰教授,2016年举办北京安贞医院第二届分子影像在心脑血管疾病精准医疗及基础研究研讨会等,在国际上首先开展了心脑同源的研究,今年入选美国核医学年后大会发言,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各方面工作卓有成效,得到院内各级领导和临床科室的认可和肯定。目前在积极筹建大动物实验室的建设,以及8月11号举办北京安贞医院第二届分子影像在心脑血管疾病精准医疗及基础研究研讨会。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远端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基于多靶点动态PET/CT分子显像,82171994,2022.01-2025.12,55万元
(2) 北京市医管局,扬帆计划重点医学专业(重点培育专业),核心脏病学,ZYLX202110,2021.1-2023.12,200万元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多模态小动物PET/CT分子显像评估二甲双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81871377, 54万元。
(4)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科技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PET/CT分子显像评价冠心病心肌存活性和脑神经细胞葡萄糖代谢水平的相关性研究,Z181100001718071,2018.03-2021.06 22.5万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PET/CT心肌代谢动态显像评价二甲双胍对冬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研究,81571717 ,2016.01-2019.12, 57万元
(6)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科技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SPECT心肌灌注显像测定相对血流储备的研究,Z131107002213181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PET/CT动态显像评价室壁瘤形成过程中心肌存活性对心室重构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81071177
(8) 教育部,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F-18 FDG PET代谢显像探测左心室室壁瘤心肌存活的前瞻性研究
近5年在国际权威刊物(JACCimaging, EJNMMI, JNC等)发表高质量的英文论著14篇(IF:89.22),平均IF=6.37,中华心血管等中文论著21篇,共35篇
近5年主要科研成果: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英文)
(1)Wen WW#, Gao MX #, Yun MK, Meng JJ, Yu WY, Zhu ZW, Tian Y, Mou TT, Zhang YD,Hacker M, LiSJ, Yu Y *, Li X*, and Zhang XL*. In vivo coronary 18F-sodiumfluoride activity: correlations with coronary plaque histological vulnerabilityand physiological environment. JACC CardiovascImaging.(accepted)accepted(IF=14.801)
(2)Wen WW#, GaoMX#, Yun MK, Meng JJ, Zhu ZW, Yu WY, Hacker M, YuY, Li X, and ZhangXL*. Associations between coronary/aortic 18F-sodium fluoride uptake andpro-atherosclerosis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disease. J Nucl Cardiol. 2022 Apr 12.(IF=5.953)
(3)Yun MK#, Nie BB#, Wen WW, Zhu ZW, Liu H, Nie SP, Lanzenberger R, WeiYX, HackerM, Shan BC, Schelbert HR, Li X, Zhang X*, Assessment of cerebral glucose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by 18F-FDG PET/CT imaging,J NuclCardiol; 2022 Apr;29(2):476-488.(IF: 5.953)
(4)LuX, Zhao M, Tian CN, Wei HX, Gao MX, Yang XB, Zhang XL*, Li X, Prognosticvalue of ventricular mechanical dyssynchrony i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aneury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J Nucl Cardiol;2022 Apr;29(2):652-660. (IF: 5.953) (5)Lu Yao,Tian Yi,Mou Tiantian et al. Transient cardioprotective effects of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on non-reperfus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longitudinal evaluation study in pigs.[J] .Int J Cardiol, 2022, 355: 37-43.(IF:3.229)
(6)Mou T, Tian J, Tian Y, Yun M, Li J, Dong W, Lu X, Zhu Z, Mi H, Zhang X*, Li X,Automated synthesis and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18F]FDPA for cardiacinflammation imaging in rat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Sci Rep; 2020. (IF:4.379)
(7)Tian Y, Zhao M*, Li W, Zhu Z, Mi H, Li X, Zhang X*(并列通讯), Left ventricularmechanical dyssynchrony analzyed by Tc-99m sestamibi SPECT and F-18 FDG PET in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and the prognostic value. Int JCardiovasc Imaging; 2020, 36(10):2063-2071. (IF: 2.357)
(8) Lu X , Zhao M, Tian C, Wei H, Gao M,Yang X, Zhang X*, Li X, Prognostic value of ventricular mechanical dyssynchronyi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edical andsurgical treatment. J Nucl Cardiol; 2020. (IF: 5.953)
(9)Dong W, Li Y, Zhu J, Xia J, He L, Yun M, Jiao J, Zhu G, Hacker M, Wei Y, ZhangX*, Li X, Detection of aortic prosthetic graft infection with 18F-FDG PET/CTimaging, concordance with consensus MAGIC graft infection criteria. J NuclCardiol; 2020. DOI:10.1007/s12350-020-02227-9 (IF: 5.953)
(10)Yun M, Nie B(共同一作),Wen W, Zhu Z, Liu H, Nie S, Lanzenberger R, Wei Y, Hacker M, Shan B, SchelbertHR, Li X, Zhang X*, Assessment of cerebral glucose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heart failure by 18F-FDG PET/CT imaging, J Nucl Cardiol; 2020. DOI:10.1007/s12350-020-02258-2(IF: 5.953)
(11)Meng J#, Zhao H, Liu Y, Chen D, Hacker M, Wei Y, Li X#(共同一作), Zhang X*, Kreissl M.Assessment of cardiac tumors by 18F-FDG PET/CT imaging: Histologicalcorrela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 J Nucl Cardiol; 2020. DOI: 10.1007/s12350-019-02022-1(IF: 5.953)
(12)Li X, Yu W, Wollenweber T, Lu X, Wei Y, Beitzke D, Wadsak W, Kropf S, Wester H,Haug A, Zhang X* and Hacker M*. [(68)Ga]PentixaforPET/MR imaging of chemokine receptor 4 expression in the humancarotid artery. Eur J Nucl MedMol Imaging;2019,46(8):1616-1625. (IF: 9.236)
(13)LiJ, Yang X, Tian Y, Wei H, Hacker M, Li X* and Zhang X*(并列通讯). Completerevascularization determined by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could improve the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ompared within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and no revascularization. J Nucl Cardiol;2019,26(3):944-953.(IF: 5.953).
(14)Wang W, Li X, Tian C, Zhao S, Hacker M and Zhang X*. Cardiac death in patientswith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remodeling and myocardial viability by gated99mTc-MIBI SPECT and gated 18F-FDG PET. Int J CardiovascImaging;2018,34(3):485-493. (IF:2.357)
(15)Lu X, He P*, Luo Z, Zhang X*(并列通讯). Gefitinib enhances radiotherapeutic effects of 131I-hEGFtargeted to EGFR by increasing tumor uptake of hEGF in tumor xenografts. NuclMed Biol;2017,48(63-68). (IF:2.396)
第二作者及其他作者(英文)
(1)Ning X, Yang Z, Ye X, Si Y, Wang F, Zhang X, Zhang S. Impact ofr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infarction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and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 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 2021 Mar;26(2):e12814. (IF: 1.131)
(2)Kircher M, Tran-Gia J, Kemmer L, Zhang X, Schirbel A, Werner RA, Buck AK,Wester HJ, Hacker M, Lapa C, Li X, Imaging 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 withCXCR4-Directed 68Ga-Pentixafor PET/CT: Correlation with 18F-FDG PET/CT. J
NuclMed; 2020. (IF: 10.057) DOI:10.2967/jnumed.119.234484
(3)Wang Q, Li Y, Li Y, Hua F, Wang Q, Zhang X, Cheng C, Wu H, Yao Z, Zhang W, HouQ, Miao W and Wang X. 18F-FDG PET/CT in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andinflammation of unknown origin: a Chinese multi-center study. Eur JNucl Med Mol Imaging; 2019,46(1):159-165. (IF:9.236) (4) LiX, Kemmer L, Zhang X, Kircher M, Buck A, Wester H, Hacker M and Lapa C.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n AtheroscleroticLesions Induced by CXCR4-Directed Endoradiotherapy. J Am Coll Cardiol;2018,72(1):122-123. (IF: 24.094)
(5)Li X, Heber D, Leike T, Beitzke D, Lu X, Zhang X, Wei Y, Mitterhauser M, WadsakW, Kropf S, Wester H, Loewe C, Hacker M and Haug A. [68Ga]Pentixafor-PET/MRI forthe detection of Chemokine receptor 4 expression in atheroscleroticplaques.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18,45(4):558-566. (IF: 9.236)
(6)Chen Y, Fang W, Chen J, Fan Z, Gao C, Ge J, He Z, Huo Y, Li L, Li S, Lu X, LvB, Qian J, Shi Y, Shen Z, Wang J, Wang Y, Xu L, Yang L, Yu B, Zhang M, Yang J,Zhang S Zhang X, Zhao S, Zheng Y, Han Y and Zhi G. Chinese expertconsensus on the non-invasive imaging examination pathways of stable coronaryartery disease. J Geriatr Cardiol;2018,15(1):30-40.(IF: 3.327)
(7)Li X, Heber D, Cal-Gonzalez J, Karanikas G, Mayerhoefer M, Rasul S, Beitzke D, ZhangX, Agis H, Mitterhauser M, Wadsak W, Beyer T, Loewe C and Hacker M. AssociationBetween Osteogenesis and Inflammation During the Progression of CalcifiedPlaque Evaluated by 18F-Fluorideand 18F-FDG. J Nucl Med;2017,58(6):968-974. (IF:10.057)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