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韦再华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5-03-26 导师主页
韦再华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公共卫生
健康统计、疾病负担
wzh.g@163.com

韦再华,女,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统计中心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慢病大数据应用发展联盟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测量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健康统计与大数据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

   在防病、科研和教学一线工作30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统计和疾病负担研究,长期负责北京市死因监测工作,主持搭建北京市死因整合数据库和北京市居民健康评价数据库,并为将来北京市进行所有疾病的监测及分析提供接口与数据,为连续和动态进行北京市人群健康综合评价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承担和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首都卫生行业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健康统计方面的文章30多篇,出版专著2部。

作为负责人每年申报国家、市、区级继续教育项目3项。并完成各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的培训和教学任务。2015年获导师,指导6名硕士研究生,3名已完成论文顺利并毕业。作为传染病教学基地带教老师,完成学员轮转考核与评估。每年深入区疾控和医疗机构内进行死因统计业务培训10多次。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1、2018/01 – 2020/12,《北京市人群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重点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90.12万。

2、2016/06-2019/06,《北京市人群健康状况及死因谱变化趋势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12万。

3、2014/01 – 2015/12,,《北京市居民疾病负担分析及常态化监测的可行性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面上项目,课题负责人。18万

4、2021/05—2021/12, 《北京市居民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健康智库联盟2021年课题研究项目,课题负责人。15万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近五年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SCI 3篇;核心期刊7篇):

1、苏健婷、杜婧、韦再华*等,北京市居民自报健康调查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17年4月,第33卷,第4期:316-318

2、苏健婷、李刚、韦再华*等,北京市与世界各国期望寿命对比分析,首都公共卫生杂志,2017年2月,第11卷,第1期:14-16

3、Shuangsheng Wu1,2| Zaihua Wei1,2 | Carolyn M. Greene3 | Peng Yang1,2 |

Jianting Su1,2 |Ying Song3 | Angela D. Iuliano3 | Quanyi Wang1,2,Mortality burdenfrom seasonal influenza and 2009 H1N1 pandemic influenza in Beijing, China,2007-2013,Influenza and otherrespiratory viruses,

4、张永强、李刚、高燕琳、韦再华*等,2013年北京市传染病死亡负担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18年2月,第25卷,第2期:162-163

5、苏健婷、吴双胜、杨鹏、王全意、韦再华*,北京市2007—2013年季节性流感和2009年甲H1N1流感大流行的死亡负担研究,国际病毒学杂志,2018年6月第25卷‘第3期:150-153

6、周校永,韦再华*,苏健婷,王晶,王苹2010~2015年北京市居民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分析,疾病监测,2018年8月33卷第8期679-684

7、闫晟章,韦再华,苏健婷,北京市2010-2015年户籍居民交通伤害疾病负担分析,首都公共卫生,2019年2月,第13卷第2期,90-93.

8、Qian Yin ,Jinfeng Wang, Jianting, Zaihua Wei*,A new method to estimate thetemperature-CVD mortality relationship,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Research, 14 January 2019  (影响因子2.914)

9、Min Li# , YuanYuan Kong#,Zaihua Wei*,Impact of reimbursement program on liver-related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 Beijing, China, Journal ofDigestive Diseases,19 June 2019,1-9 (影响因子1.689)

10、苏健婷1 张一鸣2 王苹1 杜婧1 韦再华,2015年中国31个省份与134个国家(地区)综合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 年12月第53 卷第12期1-4

11、韦再华、苏健婷 刘庆萍 王苹 张一鸣王晶  杜婧 2010-2019年北京市居民健康状况期望寿命及主要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疾病监测2020年6月第35卷第6期474-477

12、张一鸣、韦再华、苏健婷、王苹、杜婧2011-2016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胰腺癌死亡负担研究,首都公共卫生2020年6月第14卷第3期160-162

13、马佳鑫,韦再华,苏健婷,王苹,杜婧,王晶,刘庆萍,张一鸣,吴志鑫,2010—2020 年北京市女性乳腺癌死亡情况及趋势分析,疾病监测2021

14、苏健婷,王晶,刘庆萍,韦再华*,2021年至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疾病负担研究,心肺血管病杂志,2022,41(1),2-6

15苏健婷,王苹,杜婧,王晶,刘庆萍,李刚,韦再华*,北京市居民健康期望寿命评价:三种测算方法比较研究,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2,26(2)156-161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