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福杰,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 内科学教授。1985 - 至今,在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01年底参与组建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治疗与关怀室,并担任主任至今。最早在国内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在卫生部的领导下组织、协调国家的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参与了第一和第二个《中国艾滋病预防控制五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参与编写的专著和译著20部,承担国内外包括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在内的多项科研工作。获得中华医学会科技一等奖和北京是科技三等奖各一项。
1. 科技部项目,2020YFC086120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急项目:“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临床研究”, 2020-2021年,可支配资金400万,在研,负责人
2. 科技部项目,课题编号:2018ZX10302-102“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儿童艾滋病适宜治疗和预防策略研究与应用,2018-2020,可支配资金1904.46万,在研,负责人
3. 北京市中医局西学中高级研修项目(双领学者)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2018-2020,50万,在研,负责人
4. John Marty 基金会,HDV/HBV/HIV合并感染的研究,2017-2019,100万,负责人
5.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金编号:Z161100000116049黄热病临床检测和病毒变异监测技术研究 2016-2017,200万,已结题,共同负责人
6.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金编号:D161100000416003 北京地区艾滋病扩大治疗策略的评价研究 2016/04-2020/04,在研,子项目负责人25万。
7. 科技部项目,课题编号:2014ZX10001002001001“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免疫治疗策略研究子课题,2014-2016,可支配资金232.79万,已结题,负责人
8.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RO1 1R01MH092225-01, Scott Letendre (PI),RO11R01MH092225-01, Clinical Trial of CNS Penetrating ART to Prevent Neuro AIDSin China.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better penetratingART (BP-ART) on the prevention of HAND, 2010/07-2015/05, In progress, China PI
9.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RO1 AI066922-61, A2 Rami Kantor and DavidKatzenstein (PI), HIV-1Drug Resistant in Different Subtypes,2008-2012, Total budget:3,000,000 USD, Percentage involment: 20%, In progress, China PI
10. 科技部项目,课题编号:2012ZX10001-004,“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儿童艾滋病适宜治疗策略的研究和应用,2010-2015,可支配资金1500万,已结题,负责人
11. 科技部项目,课题编号:2008ZX10001-007,“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儿童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研究, 2006-2010, 可支配资金2800万,已结题,负责人
12.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3U2RTW006918-04S1 REVISED Zunyou Wu, MD(PI), China Multidisciplinary AIDS Prevention Training Program,2007-2008, Total budget:198,041USD, Percentage involment: 5% , Finished, Project manager
13.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1 R03TW008203-01 Fujie Zhang, MD. (PI) Gender Differences Among Women and MenEnrolled in China's National Free Antiretr, 2008~2009, Total budget: 150,000USD, Percentage involment: 10%, Finished, PI
14. 科技部项目,基金编号:2006CB504201,“973”项目,建立健全中国第一个艾滋病系统性临床研究队列及外周血与肠道HIV和免疫应答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2006~2010,可支配资金200万,已结题,负责人
重要学术论文:
1. Chen Chen*, Guiju Gao*, Yanli Xu*, Lin Pu*, QiWang*, Liming Wang*, Wenling Wang*, Yangzi Song, Meiling Chen, Linghang Wang,Fengting Yu, Siyuan Yang, Yunxia Tang, Li Zhao, Huijuan Wang, Yajie Wang, HuiZeng# and Fujie Zhang#. SARS-CoV-2–positive sputum and feces after conversionof pharyngeal sample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20.
2. Fengting Yu, Liting Yan, Nan Wang, Siyuan Yang, Linghang Wang, Yunxia Tang, Guiju Gao, Sa Wang, Chengjie Ma, Ruming Xie, Fang Wang, Chianru Tan, Lingxiang Zhu, Yong Guo, Fujie Zhang.Quantitative Detection and Viral Load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InfectedPatients. Clin Infect Dis(2020). Mar 28;ciaa345.[Online ahead of print].
3. Pengcheng Du*, Chuan Song*, Rui Li*, Yangzi Song*,Jiarui Li, Nan Ding, Ju Zhang, Rui Song, Junyan Han, Guiju Gao, Jinglin Yue,Ang Duan, Yanyi Huang, Jing An, Jianbin Wang#, Fujie Zhang#, Chen Chen# and HuiZeng#. Specific re-distribution of SARS-CoV-2 variants in the respiratory
4. Fang Qian*, Guiju Gao*, Yangzi Song*, Yanli Xu*,Aibin Wang, Sa Wang, Yiwei Hao, Meiling Chen, Xiaoyang Ma, Tianwei Zhao, XiaodiGuo, Zhihai Chen# and Fujie Zhang#. Specific dynamic variations in the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in COVID-19 and severe influenza A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
5. Rui Song,Bing Han,Meihua Song,Lin Wang,Christopher P.,Conlon,Tao Dong,Di Tian,Wei Zhang,Zhihai Chen,Fujie Zhang, Mang Shi,Xingwang Li (2020).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COVID-19 familyclusters in Beijing, China. Journal of Infection.
6. Guiju Gao, Aibin Wang, Sa Wang, Fang Qian, Meiling Chen, Fengting Yu, Ju Zhang, Xudong Wang, Xiaoyang Ma, Tianwei Zhao, Fujie Zhang#, and Zhihai Chen# (2020). Brief Report: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onthe Efficacy of Lopinavir/Ritonavir and Chloroquine to Treat Nonsevere COVID-19Patients.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85, 239.
7. Aibin Wang*, Guiju Gao*, Sa Wang*, Meiling Chen*, Fang Qian,Weiming Tang, Yanli Xu, Rui Song, Liwei Zhuang, Xiaoyang Ma, Tianwei Zhao, Xiaodi Guo, Wei Li, Xudong Wang, Baoliang Li, Chun Hu, Zhihai Chen#, and Fujie Zhang#(2020).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 (ARDS) in COVID-19 Patients in Beijing, China: A Retrospective Study.Medical science monit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clinical research 26, e925974-925971.
主编或副主编的著作/译著:
1. 《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张福杰编写组长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年9月第四版. ISBN 978-7-117-23207-4/R·23208
2.《艾滋病典型病例精析》张福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年7月第一版. ISBN978-7-117-26701-4
重要奖项:
1. 我国艾滋病重点地区综合防治适宜技术创新性研究与应用,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6年11月25,证书编号: 201602006P1010
2. 第十三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以下简称“有突出贡献人才”)荣誉称号,中共北京市委、中共北京市人民政府,2019年10月
3. 中国艾滋病治疗策略和关键技术研究的推广与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8月17日,证书编号:2019-J06-07-R01
4. 中国艾滋病治疗策略和关键技术研究的推广与应用,北京医学科技一等奖,2020年,证书编号:201901001P1501
5. 中国艾滋病诊疗策略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建立与推广,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20年,证书编号:2020YF0109P1
6.艾滋病基因型耐药检测新方法探索与应用,首都医科大学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22年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