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除寒 男 医学博士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博士生研究生导师
北京市学科带头人
主攻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如硬脑膜动静脉瘘、脑及颜面部动静脉畸形、脊髓血管畸形和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治疗、颅内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等。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发展基金、北京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基金(学科带头人)、首都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曾参与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介入治疗技术在硬脑膜动静脉瘘治疗中应用的研究》、《介入治疗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应用的研究》等三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
在国内,首先应用股静脉-面静脉-眼上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首先应用闭塞相关引流静脉治疗前颅窝底和天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首次应用经眶穿刺治疗传统入路无法治愈的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首先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2015年,作为全国首批三名密网支架技术导师之一,在国内率先教授、推广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和巨大动脉瘤的技术。在国际上,首先采用Onyx填塞海绵窦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目前为《J Neuroradiol》、《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多家权威杂志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评审专家、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卒中分会执行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会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参与编著《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共发表 SCI 论文 48篇,累计 110.6分,核心期刊 6 篇。发表文章涵盖《Stroke》、《AJNR》、《J Neurosurg》、《Eur Radiol》、《J Neurointerv Surg》等权威脑血管病杂志;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全国医药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获发明专利一项(EVAL)。
重要学术论文:
近五年发表SCI论文 48篇,累计110.6分,核心期刊 6 篇。发表文章涵盖《Stroke》、《AJNR》、《J Neurosurg》、《Eur Radiol》、《J Neurointerv Surg》等权威脑血管病杂志。代表论著如下:
[1] Ma, C., Wang, L., Gao, C., Liu, D., Yang, K., Meng, Z., Liang, S., Zhang, Y., & Wang, G. (2022). Automatic and Efficient Prediction of Hematoma Expans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Using Deep Learning Based on CT Images.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12(5), 779. (IF=3.508)(通讯作者)
[2] Liang, F., Ma, C., Zhu, H., Liu, L., Liang, S., Jiang, P., Zhang, Y., & Jiang, C. (2022). Using angiographic parametric imaging-derived radiomics features to predict complications and embolization outcome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reated by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s. 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14(8), 826–831. (IF=8.572)(通讯作者)
[3] Zhu, H., Zhang, Y., Li, C., Ma, C., Liang, F., Liang, S., Jiang, P., & Jiang, C. (2022).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hemodynamic differences between ruptured and unruptured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using angiographic parametric imaging-derived radiomics features. Neuroradiology, 10.1007/s00234-022-03030-8.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IF=2.995)(通讯作者)
[4] Zhang, Y., Ma, C., Li, C., Li, X., Liu, R., Liu, M., Zhu, H., Liang, F., Wang, Y., Dong, K., Jiang, C., Miao, Z., & Mo, D. (2022). Prediction of the trans-stenotic pressure gradient with arteriography-derived hemodynamic feature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42(8), 1524–1533. (IF=6.960)(通讯作者)
[5] Zhang, Y., Zhang, B., Liang, F., Liang, S., Zhang, Y., Yan, P., Ma, C., Liu, A., Guo, F., & Jiang, C. (2019). Radiomics features on non-contrast-enhanced CT scan can precisely classify AVM-related hematomas from other spontaneous intraparenchymal hematoma types. European radiology, 29(4), 2157–2165.(IF=7.034)(通讯作者)
[6] Zhang Y, Zhang B, Liang F, Liang S, Zhang Y, Yan P, Ma C, Liu A, Guo F, Jiang C (2019). “Radiomics features on non-contrast-enhanced CT scan can precisely classify AVM-related hematomas from other spontaneous intraparenchymal hematoma types.” Eur Radiol 29(4): 2157-2165. (IF=3.962) (通讯作者)
[7] Ma C, Zhang Y, Niyazi T, Wei J, Guocai G, Liu J, Liang S, Liang F, Yan P, Wang K, Jiang C (2019). “Radiomics for predicting hematoma expans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parenchymal hematomas.” Eur J Radiol 115: 10-15. (IF=2.948) (通讯作者)
[8] Zhang Y, Liang F, Zhang Y, Yan P, Liang S, Ma C, Jiang C(2019). Exploring the feasibility of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compared with stent-assisted coiling to treat non-saccular,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aneurysms.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19;10:275 (IF=3.552) (通讯作者)
重要奖项:
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201611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808
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907
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905
教育部科技成果奖 202009
全国医药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106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