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声生,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消化中心主任,炎症性肠病中心主任、脾胃病研究室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国家华北区域脾胃病诊疗中心负责人,国家脾胃病区域诊疗中心联盟牵头人,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副理事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全国脾胃病协作组组长、脾胃病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继续教育基地带头人。北京市中西医结合消化重点专科、北京市中医消化特色诊疗中心带头人等。
现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原主任委员(12年),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中西医整合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身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主编、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等。
担任: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新药评审专家、长江学者评审专家、国家中保评审委员、国家医保药物目录专家、中华医学会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北京市科技奖励评审委员等。先后入选德技双馨“人民好医生”、国家卫健委百姓健康(CHTV)“健康卫士”、首都精神文明委“最美北京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125人才计划”1类人才等。
先后主持“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研发攻关”等课题30余项,致力于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消化常见、疑难疾病临床疗效提升及中医药治疗科学内涵研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及SCI论文200余篇。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成果企业转让2项。主编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的建国以来容量最大的、内容最丰富的脾胃病学专著《中华脾胃病学》等专著15部。先后牵头主持制定了我国脾胃病行业共识、指南20余项,国际指南2项;作为组长,牵头制定了国家药监局《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慢性便秘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国家标准。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召开了12次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脾胃病学术大会”、6次“北京国际中西医结合消化病高峰论坛”、4次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疾病国际大会”等。
1. 国家自然基金:灌肠中药组分纳米靶向水凝胶构建及其通过P53-PUMA通路抑制细胞凋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项目编号:82174304),2022.01-2025.12,课题负责人
2. 国家自然基金:健脾理气方通过修复十二指肠屏障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1774215),2018.01—2021.12,课题负责人
3. 国家自然基金:结肠粘膜肥大细胞活化与5-羟色胺受体相关的离子转运在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项目编号:81473644),2015.01—2018.12,课题负责人
4. 2021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国家级),2022.01-2024.12
一、凝练了主要学术思想:
1.根据脾胃病整体特点,提出“寒热、虚实、气血、润燥、脏腑”“十法”辨治脾胃病的整体观点。
2.从肝脾相关理论立论,提出“调肝理脾”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基本方法。
3.分析疾病的发病规律,提出以“虚、瘀、毒、滞、癥”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创新学术观点。
4.病证结合,提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重在“清热祛湿化瘀兼补脾肾”,缓解期重在“健脾补肾祛湿兼清余热”二步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模式。
二、重要学术论文:
1. Luqing Zhao, Xueying Du, Jiaxin Tian, Xiuhong Kang, Yuxin Li, Wenlin Dai, Danyan Li, Shengsheng Zhang*, Chao Li. Berberine-loaded CarboxylmethylChitosan Nanoparticles ameliorate DSS-induced colitis and remodel gutmicrobiota in mice[J].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1,20(12):644387.
2. Zhe Li , Lin Tao , Shengsheng Zhang* , Xiaohong Sun, Suning Chen , Jing Wu. Modified Xiaochaihu Decoction for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 randomized double-simulation controlledtrial[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21,27(28):4710-4721.
3. Jin Song, Yingjun Liu, Tianyuan Wang, Bo Li, Shengsheng Zhang*. MiR-17-5p promotes cellular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veness by targeting RUNX3 in gastric cancer[J]. Biomed Pharmacother, 2020,128:110246.
4. Xiaofang Lu, Mengdi Jia, Shengsheng Zhang*, luqing Zhao. Effects of Hemp seed soft capsule on colonic ion transport in rats[J]. World Jour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7,23(42):7563-7571.
5. Lixin Zhu, Luqing Zhao, Shengsheng Zhang. Role of gut microbiota in functional constipation[J]. Gastroenterology Report,2021;9(5):392-401.
6. Danyan Li, Luqing Zhao, Yuxin Li, Xiuhong Kang, Shengsheng Zhang*. Gastro-Protective Effects of Calycosin Against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rcinoma in Rats[J]. Drug Des DevelTher. 2020,14: 2207–2219.
7. Mengdi Jia, Xiaofang Lu, Zhengfang Wang, Luqing Zhao, Shengsheng Zhang*. Effects of Fengliao-Changweikang in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Rats and Its Mechanism Involving Colonic Motility[J]. Journal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2018,24(3):479-489.
8. Chunyang Zhu, Luqing Zhao, Jingyi Zhao, Shengsheng Zhang*. Sini San ameliorates duodenal mucosal barrier injury and low‑grade inflammation via the CRF pathway in a rat model of functional dyspepsia[J]. Int J Mol Med.2020,45:53-60.
9. 赵鲁卿,王典朋,孙梦云,张声生(*).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大肠湿热证临床特点及其与血栓形成预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7): 4258-4261.
10. 周强,赵鲁卿,孟梦,张声生*.“十纲”辨治脾胃病思路分析[J].北京中医药,2019,38(06):515-518.
11. 张声生,赵鲁卿,侯晓华,王蔚虹,周正华,林江,林寿宁,胡珂,汶明琦,陆伦根.补脾益肠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03):233-237.
12. 张声生*,沈洪*,郑凯,叶柏.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8):3585-3589.
13. 张声生*,唐旭东*,黄穗平,卞立群.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7):3060-3064.
14. 张声生*,杨雪,赵鲁卿,沈洪,赵文霞,唐志鹏,谢胜,谢静. 清热除湿中药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近期疗效的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06):401-405.
15. 张声生*,赵鲁卿.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6):2595-2598.
三、代表性著作
1. 《 燕京名医—张声生论治脾胃病临证经验》(第一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5
2. 《中华脾胃病学》(第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06
四、所获重要奖项:
1. 担任第一主编的《中华脾胃病学》于2021年获得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排名第一),2021年
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治体系构建和应用及效应机制研究”于2020年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排名第一),2020.08
3.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规范化诊疗体系的创建、应用及机制研究”2019年获得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排名第二),2020.03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院长。学校由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即临床医学院)组成。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发展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国际教学部;附属医院包括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康复医学院。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2575人。有院士4人,正高职称700余人,副高职称1800余人。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9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近46.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3万册 ,住院病床10039张。学校开办的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四年制专业中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和康复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设有儿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精神卫生与精神病学和医学检验5个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设有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和听力学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眼科验光、实验动物技术、中医学、中药制剂、医学信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药经营贸易和中医学美容专业方向15个专业。首都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和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位于全国先进医学院校行列的高等学府。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建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祖国医学研究所、临床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和北京市卫生政策与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实验寄生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和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学科的研究和医疗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 近十年中,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